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培训就业

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挑战

日期:2017-07-18

  贫困村由于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薄弱,造血功能差,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村资源禀赋差。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贫困村只强调“ 分”的一面,而忽视了“ 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二、发展差距大。从全市各村集体经济现状来看,城镇周边地区比山区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村收入高,村级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也不平衡,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80%集中在渝西地区。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间收入差距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显现。

  三、增收渠道窄。多数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一些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村集体经济中,经营性收益仅占集体总收入的12.6%;财政等有关部门补助收入要占35.3%;征地补偿费等其他收入占52.1%。主要得益于前几年我市推行的农民宅基地复恳的收入。由于这项工作基本停止后,多数村目前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维持运转,勉强度日。

  四、刚性支出大。近年来,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村一级工作量显著增加,同时,各级对村级组织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村级组织投入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很多是有比例的“以奖代补”,意味着村级组织干事越多、贴钱也越多。不少村干部反映村级公共事务负担重,村级非生产支出大,特别是行政运行费用负担沉重。村道路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路灯照明等“村容整洁”方面,村里也需要投入长期后续资金。此外,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村一级还要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政府职能,征兵、计划生育、综治联防等社会事务管理也需要由村级落实部分资金,各条线的创建活动,也增加了村里的资金支出,各种误工报酬、办公开支等支出也在大幅上升。

  五、经营管理孬。主要表现在:一些村级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等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全面分发到户,村集体却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部分村干部民主理财意识不强,开支随意性较大,存在“寅吃卯粮”现象。某贫困村一届村委会将本村近3000亩林地一次性几万元将50年的经营权承包给一大户,不少村干部和村民对此意见极大,断掉了本村唯一可有的集体经济来源。

      人力资源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