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培训就业

万州:“瓜瓜鼎”扎根乡土 脱贫实效顶呱呱

日期:2021-06-02

  一、基本情况

重庆市瓜瓜鼎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201810月被万州区人力社保局认定为“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扶贫车间”。其法人代表马书田,男,19771月出生,现年42岁,入党积极分子,万州区龙驹镇宏福村7组农民。

二、主要事迹

书田中学毕业后,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投身到了外出打工浪潮。在中石化务工期间,由于为人诚恳,干事踏实,得到领导赏识,从工人到包工头,最后自己成立了钻探公司,长年承包中石化、中石油等公司小型钻探项目的劳务工程。年营业收入达千多万,在宏福村小有名气。

2015年全国吹响了农村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宏福村支两委的感召下,马书田毅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到家乡,准备为处于深度贫困的父老乡亲作些贡献。

面对家乡的穷山恶水,马书田多方考察,结合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最后决定投资黑木耳种植,将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

    投资建设之初,马书田抽出自己钻探公司流动资金1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面对老百姓的不信任,马书田起早贪黑,走乡串户,高价流转村民土地,并且先给钱后用地,雇用老百姓务工是做一天付一天的工资;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马书田多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家人的思想工作。马书田凭借自身多年在外的社会经验和坚韧的毅力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在龙驹镇政府和宏福村支两委的帮助下,经过三年的努力,马书田投资建设了一个70多亩生产基地、1200多平方米厂房、含周边桥梁、公路硬化、水池、保鲜房等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现代黑木耳生产加工基地,成立了重庆市万州区平天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将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引入贫困乡镇,改变了贫困落后村民的谋生观念。现园区种植花椒基地500亩,黑木耳50万袋,年产黑木耳30万斤,产值达900万元,其产品远销浙江、安徽等地,将产品转化成了商品,不断扩展销售辐射范围,使龙驹品牌家喻户晓。

三、帮扶成效

1、马书田流转土地木耳基地70余亩,每亩每年流转价格500元,每年带给当地群众35000余元土地流转收入。目前又种植了花椒基地500亩。

2、收购当地杂木作为木耳原材料,每袋木耳所需杂木成本一元左右。每年带给当地群众杂木出售收入50余万元。

3、木耳基地和花椒基地现雇用农民90余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8人,计划再招收建卡贫困户达60余人。工人分别来自宏福村、附近的丛木村、灯台村。

四、媒体宣传

1)创业十年公司年收入上千万 他选择回家乡带乡亲们一起致富(重庆晨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370122784214497&wfr=spider&for=pc

2)万州:产业发展扶贫 铺就贫困户的增收“致富路”(华龙网)


    http://cq.cqnews.net/cqqx/html/2020-09/11/content_51074174.html

马书田的创业故事:记得那是1998年,高中毕业的马书田像村头其他外出打工仔一样,提着装有衣物的蛇皮口袋,转过山弯,跨过小河,就去到龙驹镇挤上北上的客车,选择了与南下打工仔相反的方向,去到山西太原中石化打起人生的第一份工来。他勇于吃苦,诚实厚道,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一同打工人群中最可信赖的人。同时还获得领导的赏识与认可。

不多长时间,勤于动脑的马书田就拉起队伍,在中石化当起了小包工头。由于诚信吃苦,承包工程由小到大,很快就淘到第一桶金。为了带领跟随自己的工友一起做成事、做好事、做大事,他便成立了重庆永强钻探有限公司,以承包中石化及石油系统的勘探工程项目,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通过十多年的经营,现已成为一名实力企业家。为此,马书田成了宏福村乃至龙驹镇最具影响的人物。

2015年,开始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村支两委向宏福村走出去的能人马书田发出邀请信,盼他成功不忘乡土,致富不忘故人,能回到村里来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抱团致富。在浓浓乡情的召感下,唤醒了马书田怀揣心头的浓浓乡愁。

2016年春花烂漫的时节,马书田衣锦还乡了。走进村服务中心,村支书成伟满腔热情接待了他。昔为小村民,今为座上宾。二十年前走出去的山娃子,顿时就生出无比寻常的成就感来。刹时间,个人身份的重大改变,飘飘然地就觉得是多么的超凡脱俗,几乎就要同这里的根脱离了,几乎就要把本忘记了。可是,在做出正襟模样听取村支书介绍中,当得知自己的宏福村还处在深度贫困之中时,突然像有一盆冷水向他膨胀的心猛浇过来。当得知全村尚有174个贫困户,520人没脱贫,并且是全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时,马书田眼中忍不住含满泪水。他想象出父老乡亲肩挑背磨的臂膀、想象出披星戴月的身影、想象出裂缝漏壁的房屋,还有在房屋中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的留守老人和孩子。马书田心如刀割,顿时所有个人成功的骄傲和衣锦还乡的自豪,全都荡然无存了。

马书田原先准备将得意的成功经历,向村支两委干部像预先设计的那样去滔滔不绝演讲一通,一是收获赞扬。二是彰显自己的价值。可是,此时此刻,他完全没底气再讲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无论多么成功,无论多么富有,面对尚还贫瘠的故土和还没有全部脱贫的父老乡亲,难道可以把成功和富有拿回去当作炫耀的资本吗?不仅不能,更还不敢,马书田心头突然是这么透彻认识的。

他在村干部带领下到村里进行考察,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只是认识的人都比过去老多了。要不是偶然见着一两个留守小孩,他一定觉得村子也随沧桑的老人老去了。每每遇上父老乡亲对他赞赏有加,并为村里出了这么一位能人羡慕不已时。他心头就像一下下在遭受剜割,生生撕痛中,半点就没感到喜不自胜。突然似有良心发现,认为这次回来就得为父老乡亲做些事,同时感到带领他们脱贫致富,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还应切实把先富带后富,然后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经认真调研,他最后决定在村上借用丰富的青扛木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青抗黑木耳,以解决村民不出门务工难、在家种地增收难,产业空心化致富难的客观深层次问题。在得到镇村确认支持这个发展项目后,马书田的平天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就此诞生了,并很快进入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2018920日,本是个极其普通的日子。可是在龙驹镇宏福村却突然下起了暴雨,一场从未遇见过的大暴雨。只见厂棚前的小河河水陡长,万马奔腾般的汹涌,带着呼啸,卷着泥石和大树,横冲直撞铺天盖地而来。骤然之间,洪水翻过堤坎,冲进厂棚,漫过菌床。十万只黑木耳菌棒,倏地淹没水中,完完全全地就这么损失了。只听“哇”的一声就有人哭起来。这是谁呢?一个被淋成落汤鸡似的女人,她就是马书田的爱人程小健。

    看到这情景,50多位做工的村民傻眼了。心想遭受这么大的损失,马书田会不会撤资?还能不能坚持下去?若他就此打退堂鼓,村民们的收入就没有了,让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希望也行将破灭。马书田能承受得了打击吗?

    马书田面对当天突降天灾惨重损失,只说了一句:清理了重来。这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拥有大心量的汉子!

    发展青扛黑木耳,在村里谁也没有先行先试过,成不成功谁也不敢作保证。首先是向其流转土地做菌床的村民担心了。规模一下达70亩,并且每亩高价给出500元,每年一次性支出就达3.5万元。这在贫困的村民眼中,可不是个小数目。其次是全年用工让家人担心了。平均每天用工在6070个之间,这些民工不光是固定吸纳的10多个贫困户家中的20多名贫困人员,也容纳了本村留守、以及附近丛木和灯台村的劳动力。按每个工50元算,见天就得支付工资3000多元。全年就得开支150余万。倘若出现个什么闪失,所挣的血汗钱不就打水漂了么。更让家人没相到的是,为打消村民出工恐结不到钱的顾虑,马书田建立了每天按时计发工资制度。他说亦如家人担心的那样,万一出现闪失意外,也不能让村民受损失。再次让镇村领导担心的是,合作社建1200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厂棚、添置锅炉等机器设备和硬化道路平整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就达200多万元。这钱虽然马书田决定从勘探公司转入,尽管他是大老板,若对完全陌生的产业投资失败,镇村两级还能把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牵引得回来?没有企业和项目的带动,要让贫困村民按时脱贫致富的担子何止千斤万斤重。特别是920日遭受到天灾损失,突然间的意外,会不会把马书田击垮?龙驹镇书记张凤政忧心忡忡来到黑木耳专业合作社了解情况,关切中见马书田焕发出振作自救再图发展的精神时,悬着的心也才放下来。

转眼3个多月时间过去,1211日,村主任祝小兵同驻镇干部一同去到黑木耳基地的时候,培育成功的菌棒达30多万袋。损失的10万袋菌棒,10多个村民正在剥倒木渣。堆积如山中,就想知道对这些废弃垃圾作何处理。马书田说这些被水淹过的菌棒木渣可不得乱处理,他已向有关专家咨询,决定引进技术,不光是这些损失堆码的木渣,而是后续所有结完木耳的棒渣,都将进行无公害生态化处理,做成有机肥销售出去,完全就变废为宝了。谁会想得到,上帝虽然向马书田的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开玩笑关过一次门,确又让聪明开窍的马书田看到另外打开的一扇窗。

面对马书田的坦然乐观,谁还会去对这个经受住自然灾害考验的黑木耳专业合作社产生怀疑呢?是不能产生怀疑的。眼下黑木耳长势喜人,预计年末,年产量可达30余万斤,产值突破900余万元。

对此,见到成效的马书田扎根乡土实干增收的信心大增,他正规划拟在生态蔬菜、高等环保药材及观光农业发展上做文章。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他想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让生态农业有看的,让自己投入有赚的,让父老乡亲兜里有揣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