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小车间撬动大扶贫

安坪镇位于奉节县南岸,地处长江三峡水库腹心,幅员面积154.08平方公里,全镇12575户,37987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9户4658人。返乡创业、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是安坪镇推动脱贫攻坚的“三大法宝”。该镇大力探索创建扶贫车间,发挥小车间的大作用,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先天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脱贫成效明显。
立 足“三大机遇”,为就业发展“培土”。一是藕塘搬迁机遇,大力发展返乡创业园。立足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按照“政府建设、企业运作、群众务工的模式”,利用用工、场地、劳动力等优惠政策,号召组织搬迁集镇上原有小作坊、脐橙加工、搬迁企业、销售企业15家开展二次创业。建设两期扶贫车间7700平方米,发展制伞、制鞋、制衣、手工品加工等企业9家,带动就业500余人,其中贫困户100余人,每月工资可达2000—4000元。
二是集镇建设机遇,着力发展内供蔬菜园。利用新建集镇周边剩余的950亩土地,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在现有玻璃温控大棚、单体大棚的基础上,引进农业企业3家,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发展辣椒、草莓、番茄、西瓜等瓜果产业,带动周围群众500人从事蔬菜产业。三是三变改革机遇,聚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村级有组织、集体有产业、村民有收益”的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电商直播间、淘宝、阿里巴巴等平台让本地农产品、扶贫车间加工品出农村;打造农家乐、社会化养老院,创设劳务公司、树立广告牌,让城市资本进农村;组建专业化农技服务队伍,采取集约化有偿服务创收,让资源转变为资产、农民转变身份、收入转变来源,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8万元。
搭建“三大平台”,为就业创业“播种”。一是搭建党建“红色”平台。建立以扶贫车间企业为主的非公企业党小组,把有影响力且是党员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都团结凝聚到党的旗帜下,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将组织活力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二是搭建技术“本色”平台。根据群众就业创业意愿,通过会议培训、专家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开展畜牧养殖、脐橙种植、家政服务等技术培训,2020年先后培训“致富带头人”178人次、培训技能人员167人次、培训贫困户98人。三是搭建互动“特色”平台。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市县就业岗位信息,创新“就业快递”岗位精准推送扶贫新模式,将工作岗位信息推送到帮扶对象手中。与县就业局联合开展“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15家镇域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其中贫困户50余人。
保障“三个到位”,为就业增收“护园”。一是管理到位。按照“国家投资、政府管理、企业使用”的模式,严把扶贫车间准入门槛,制订负面清单,定期检查用工企业的工资支付情况,按照企业用工人数收取质保金,坚决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发生。二是服务到位。建立管理机构,竭力为入驻扶贫车间企业争取税收、金融、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建9个就业扶贫示范车间,积极申报2家规上企业,帮助企业扩大规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延期收取受疫情影响企业租金。三是保障到位。落实好灵活就业补贴、创业补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等政策。采取 “三送” (送岗位、送信息、送政策)入户方式,帮助因疫情影响务工人员实现再就业。紧密跟踪1814个建卡贫困户的就业动态,每季度都对贫困人员就业失业状态、就业需求变动情况进行核实完善,动态管理。
力 求“三个推动”,为扩大就业“固本”。一是推动本地务工。坚持“中心工厂+家庭工厂”模式,企业以扶贫车间作为中心工厂,把订单分给农户形成家庭工厂,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回收、计件核薪,将车间建到村头、将就业送到户头。各村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学校、门市、废弃农房“招商”,已开发闲置场所6000余平米,入驻“扶贫车间”4家,带动就业250人。创办家庭式“扶贫车间”22个,通过“居家加工、集中收运、分户计酬”,让部分有照顾病人、老人、孩童需求的劳动力足不出户实现家庭内就业。二是推动困难群众就业。鼓励企业开发弱劳动力、残疾人工作岗位,进一步挖掘贫困家庭增收潜能,提升脱贫信心。万仕达塑料制品加工厂让20余名贫困家庭的弱劳动力、残疾人收获工作岗位。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59个,出台公益性岗位考核管理办法,有效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难题。三是推动外出创收。有序组织劳务输出6468人,登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95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9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93人,成功办理小额创业担保贷款32笔575万元,其中贫困户1笔15万元,帮助多名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自主就业,有效促进就业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