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人才+资源+N”模式,振兴乡村成效大

在川渝腹地交汇、巴蜀文化交融之处,一座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为定位的新兴城市——重庆市荣昌区在抢抓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契机,推动人才引进乡村、资源下沉乡村,在招才引智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天下事莫不成于才”。近年来,重庆市荣昌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着力构建人才强区的格局,形成“人才+资源+N”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直接导入乡村复兴论坛等乡建行业汇聚的资源平台,另一方面巧用资源库针对性引入数十支乡建团队、数百位乡建行业专家学者等人才智慧,厚植接续发展潜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荣昌以独特的招才引资新模式,带动五个乡村先发力,探新路,推进整体乡村面貌改善。
一、河包镇:“人才+资源+产业”,推动粉条产业品牌建设
荣昌区河包镇位于河水环抱地带,其粉条制作有着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川渝地区最大的粉条加工规模,被誉为“中国粉条之乡”。为打响“粉条名堂”,做好“功夫文化”,河包镇为此先后通过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吸引资本投资带产值、品牌塑造搭形象、建筑规划改面貌、社区营造改思想、民宿运营引流量等,分门别类直接引入或间接吸引外部资源和多个配套服务项目与人才。
(一)引进企业家人才,改进生产工艺,形成产业园区效应。
河包镇先是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规模化种植高淀粉红薯2000余亩,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2.7万亩,在夯实原材料的基础上,积极以“先建后补”等资金政策大力扶持椿林食品、黄海食品等粉条龙头企业打造,积极引进企业家人才,撬动企业投资7600万元修建产业园区、建立标准厂房、做优加工链带动河包粉条企业整体提质增效,推动河包粉条品牌建设。目前,全镇粉条规模生产企业24家,粉条年产量3.6万吨,粉条全产业链年总产值约12亿元,产品供往全国各地,远销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河包镇以联农带农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大户签合同,按市场价收购红薯、粗加工淀粉以及粉条酸菜原料,并推行“价格保底”“按规模奖励”等机制,保证农民收益;引导粉条企业、种植大户为脱贫户定向开放就业岗位200余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800余人。
(二)引入品牌规划资源,提升价值链,重塑粉条产业品牌生态。
为加强“河包粉条”公共品牌宣传,河包镇积极申报并获批河包粉条传统生产工艺市级非遗,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合作申报湿态粉条生产标准,建设河包粉条网站、开展河包粉条全国连锁店、鼓励企业参加展销和糖酒会等途径,宣传河包粉条品牌。2020年,河包镇引入品牌塑造团队举办首届“河包粉条文化节”,正式发布河包粉条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助力“河包粉条”打造成为重庆市首个镇级区域公用品牌,“千年功夫,百年粉条”的功夫粉条文化、制作工艺等以手绘漫画、视频、H5等多种形象对外展现,弥补了“肌肉发达文化不足”的粉条产业形象。“功夫粉条”的名气直接吸引了北京安哲建筑设计团队来河包开展场镇改造,发动村民自建农宅,做到与村民一对一沟通、一家一设计、一户一业态,以村民为主体改善粉条场镇面貌,为“中国粉条之乡”焕新颜注新魂。
通过一二三产的有效联动、融合发展,河包党委政府带领当地老百姓实现产业脱贫。2020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包镇党委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获国家表彰!
(三)引入社区营造团队,配套产业发展,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支持产业河包镇选取经堂村为典型,围绕“治愈原乡”的理念,实践村民自治之路,通过引进人才与服务的方式,聘请乡村营造的青年团队,与村集体一起展开持续深入的乡村社区运营。举办“小院讲堂:经堂夜话”,探索村民众议机制,实行“日常事小院议、忧难事社区议、众筹事集体议”。通过组建武术队、广场舞队、环卫队等村庄组织,挖掘有才能有兴趣爱好的村民,一些农户的思想在社区温暖的氛围里转变,谱写诗歌赞美党和政府、赞美自己的家园。通过导入景观设计、花园种植的专业人才为村民培训,不仅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调动了村民发展乡村的积极性,利用自家闲置房间改造民宿。村民共建共享的美丽家园获得外界关注,吸引了四川、重庆在内的周边高校来此学习、实践,在文创设计、景观美化等方面贡献青年智慧,实现了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村集体为吸引人才常驻以闲置房屋改造了一处“经堂村创客中心”,承载了住宿、村民图书馆、村庄文化、村民手工艺品、农土特产品展出售卖等多种功能。2020年,经堂村荣获2020中国乡创地图“乡村振兴创新示范村”。
二、安富通安村:“人才+资源+非遗”,营造非遗美育氛围
被称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的荣昌安富街道地处川渝交界之处,盛产陶器。通安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宁静和谐的氛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竟有几分相似。这里以非遗为切入口,不断释放艺术美育的举措,着力打造出一个培养非遗人才、提升艺术教育、美育教育水平的非遗艺术基地。
(一)以建设非遗工坊为抓手,完善非遗陶艺运营。
一方面引入清华系建筑规划团队选择乡村中废弃的矿井场地和房屋进行房屋改建,打造“荣昌陶主题产业园区”作为“陶艺村”的核心片区,后续引入北京三时生活运营团队,介入非遗馆的运营,深耕“艺术乡村”的全品类落地,助推安富“陶都”之名和通安“陶艺村”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利用安陶小镇的闲置场地打造“安北陶艺村”,用以开展陶艺体验、陶艺课程培训、陶产品展出等陶产业配套服务,带动农户免费学习陶艺,提升就业技能将优质的美术资源送到基层。
(二)以培育非遗人才为核心,多主体发力提升乡村艺术美育。
近年来,通安村积极对接高等艺术院校,促进其在乡村社区营造、风貌改善、文化生态调查、艺术走进乡村等方面开展工作。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团队深度参与了通安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其重塑非遗概念、创作艺术载体、启蒙村民审美等方面建设给予大量帮助;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以通安村作为乡村转型共建和实践载体,提高村子提升公共艺术、现场艺术等创新艺术介入乡村的多样化方式。其中:重庆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荣昌工作站入驻通安村,以整合高校资源,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为目的吸引更多的清华师生、校友、社会公益团体以及其他高校学子参与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清华大学每年派驻一定数量的专业学生参与安富乡村振兴的调研实践,先后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学员、研究生骨干队伍下乡调研共62人次就基层思想文化建设、村级集体经济、陶产业非遗发展等进行深入调研,形成报告20余篇,设计非遗相关文创产品7件,为荣昌的乡村振兴的美学教育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当地还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作团队,以荣昌三大国家级非遗为主题设计艺术装置,通过对荣昌陶、夏布、折扇等非遗元素进行改造、解构、重塑,在通安村打造契约剧场、布·境、扶摇等五个互动装置,让非遗概念与乡村文化形成联系,以艺术浸润乡村,成为当代艺术介入乡村的创新探索。艺术装置长久落地乡村,在聚集流量和人流的同时,吸引更多非遗人才加入到挖掘、传承荣昌非遗活化的行列中,不断增强村民的非遗审美教育,推动乡村文化自信发展。
通过高校间的带动效应,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更多高校的青年来此调研创作、艺术下乡,从源头上改善了乡村美育志愿服务的品质。村集体趁势主动作为,依托党支部领班合作社邀请本土人才回村创业,打造了“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邀请已入驻的陶艺工作室手艺人开展陶艺课堂、作品展等,突出其示范带动作用,彰显本地良好的陶艺术创作环境,打造第一批栖居在“陶艺村”的“领头雁”和“主力军”,为陶艺村的文旅产业发展培养配套服务人才。
目前,安富以通安村为核心,为“陶艺村”的概念形成了浓厚的艺术美育点位——安陶小镇、安北陶艺村、三矿井陶产业园区、通安小栖陶艺工作室等陶产业相关,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荣昌工作站、乡村图书馆、茶舍等景观,以点连线,由线及面,以非遗延伸发展出产业、人才、文旅等,打造出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点。
三、清江河中村:“人才+资源+政策”,培育本土人才
清江镇河中村四面环水,占地800余亩,自然风光秀美。但类似的风景算不上稀。如何把一手“普通牌”打出“王炸”效果?河中村巧用政策推进“三变”改革,筑巢引凤回引本土人才回乡,明确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展了三个“一批”人才振兴工作,即培养一批、回引一批、合作一批。
(一)培养一批本土人才,使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清江镇历来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为支部建设积蓄后备力量。清江镇分水社区的杨长宁,硕士研究生毕业,2018年因带需要照顾小孩回家待业。清江镇党委了解到情况后,多次与本人做思想工作,积极吸收杨长宁到分水社区任本土人才。在分水社区建设百货市场、发展集体经济工作中,杨长宁发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后期的运营管理,实现分水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原来的4万余元突破到15万元。杨长宁的工作成绩也得到来群众的广泛认可,在2021年社区换届选举中,顺利当选为居委成员。
清江镇近3年来共吸引12名大学生,确保每个村(社区)长期有2名本土大学生参与村班子工作,在集体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吸引一批技术人才,使创业有机会、创新有动力。
清江镇每年至少召开2次清江籍创业人才座谈会,回引清江籍人才创业。清江镇竹林村的刘世刚常年在外经营酒店业务。在2019年创业人才座谈会上得知河中村要发展民宿项目,却苦于找不到民宿经营人才,建好的民宿迟迟不敢装修营业,便主动提出可以指导河中村民宿专修,并派出自己酒店的服务人员对河中村民宿管家进行培训,在刘世刚的帮助下,河中村民宿于当年7月顺利营业。河中村支部根据人才政策主动聘请刘世刚为“名誉村主任”,并为其分配了集体经济股份。2020年河中村民宿项目实现了14.4万元的年收入,集体经济取得巨大突破。
截至2021年6月,清江镇引进了研学、康养,澳洲龙虾养殖、热带水果引种驯化等新型业态的返乡技术人员21人,平均年龄不到34周岁,落地项目16个,有效的推动了清江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预计每年实现产值约3000万。
(三)合作一批专家人才,让人才有舞台,镇村有方向。
清江镇先后与西南大学水产系合作,开展水生态治理工作;与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合作,开展人居环境改造、文旅项目研发工作;与市农科院合作,开展水稻公园建设工作。与中科院桂圆研究所合作,开展精品桂圆林建设工作。与北京绿十字团队合作,以高水准打造“稻田艺术剧场”,丰富村民生活,如今“稻田艺术剧场”已经成为村民集体活动中心、婚礼举办地、研学教育实践点。
在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的良好发展态势下,群众有了盼头,本地乡民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一方面,村民主动自主发展。在家务农的李桂珍以劳务入股,共同运营河中村星空民宿项目,除每月保底分红1500元外,还有梯度效益分红,年收入近3万元。2021年李桂珍在自己家也开起民宿,6个房间能让每月收入2500元以上。在“草根榜样”带动下,清江镇陆续选派了4名村民进行民宿管家培训,带动新增民宿6家,运营客房60余间。
另一方面,本地“农民股东”发展壮大,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河中村探索土地入股、房屋入股、基础设施入股等10种股权方式,将2955名农民变成了集体经济“股东”,2020年为村民分红10余万元。如村民雷久亨以闲置房屋20年使用权折价10万元入股稻田民宿项目,占股9%,每年保底分红5000元。既让村民在自家土地上领工资,也为企业入驻乡村提供了新方案。
如今,河中村通过运营与固定资产投资剥离的发展模式,全村全面清理评估了价值2652万元的集体固定资产,成功吸引了研学机构参与,为河中村带来了丰富的客源,而河中村也完成了300多亩研学活动基地的建设,吸引来了社会资本——重庆企航社工团队投资400万元改造岛上的养老院,发展社会养老产业。星空民宿和稻里趣筑民宿项目2020年收入30余万元。下一步,村集体将继续盘活本土人才做好研学基地与养老院等产业的运营配套服务、回流资金利用,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台账管理,汇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四、观胜银河村:“人才+资源+社会”,社会组织共建激活村民内生动力
银河村是脱贫村,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刚刚起步,村庄面积大、社户分布较散落、空心化程度较高,导致留守的村民向心力薄弱。2020年8月,银河村被确定为全市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村。
村支两委通过培养社会组织进行共建服务,发挥社会组织调动资源、引入资本、驻地陪伴的优势,进行“陪伴式乡村运营共建计划”,补齐了村级党组织人力、智力短板。以集体活动提高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以文化挖掘激发农民的自尊自信,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技能培训丰富村民的就业渠道,促进理想村庄的重构。
(一)引进社区服务团队,共建共生,激发内生动力。
引进服务社区的青年团队,以激活村民积极性为一阶段目标,一方面增加集体活动频率,一家一户走访调研,邀请村民同庆传统节日,在小院讲堂组织开展“冬至日”喝羊肉汤、包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等节庆活动及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村民在集体活动中对村级组织服务和村子凝聚力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院讲堂为载体,开展好“讲、评、帮、乐、庆”特色实践活动。首先发动村民改造小院讲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聘请村民进行篱笆花园、景观装饰等提升改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小院讲堂已形成每周定期开展孩童辅导班、银河电影放映、银河环保队、舞蹈队等常态化文化活动,定期组织“老年人问诊”“民法典宣讲”和村集体组织各项事务政策讲解等组织活动。以小院讲堂作为“支点”持续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3个月内放映12场电影,进行10余次儿童辅导班及课外写生活动。
(二)调动高校资源,创意共建,构建文明新风。
为改善人居环境,共建最美庭院,村集体从人居环境整治着手,号召村民组建“银行环卫队”,初期便有30余位村民加入。每周六下午,村民主动在小院讲堂集结进行环卫队义务服务,逐渐形成村庄文明乡风;同时,通过入户宣传,指导居民进行居室布置、庭院美化、垃圾分类、杂物存放和植树栽花,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近半年,银河村乡村整治环境大幅度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庄文明风尚显著提高,村民对村集体的认可度也大大增强。
村支两委趁热打铁策划“银河村最美庭院设计大赛”,初期就有9户村民主动报名加入,调动高校资源汇聚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8所院校团队的63个设计作品,把庭院环境改造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窗口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战场,创新开展“校村合作”的共建模式,激发村民自己家园自己建的主动性。
(三)持续吸引民宿规划、技能培训、花园种植等村庄发展资源。
社会组织入驻村里后,在协调资源进村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年轻人、专业方面的能人进村,包括香薰精油制作人进村开展技能培训、文创产品研发资源就村庄血橙、枇杷、中草药等特产进行研发及文化包装等;送意愿参与农家乐运营的村民“走出去”学习培训;结合本村柑橘种植和肉兔培育的产业特色,请农业技术专家走进“小院讲堂”和田间地头,为村民和村集体开展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产品销售指导,解决群众生产发展问题和技术难题。如今,银河村已树立起为村民所认同、遵从的村庄发展理想——“以村民为主体,以村集体经济壮大为核心,建设多产业优治理的融合性乡村”。2021年4月村党总支获得了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荣昌的乡建实践行动先后吸引、导入了300多位包括建筑规划、民宿运营、乡村治理、文旅投资等领域在内的专家学者、社会资本以及基层乡建者等资源,为荣昌乡村振兴“把脉问诊”。如今,在众多资源和人才的持续涌入下,荣昌的众多乡村面貌也在持续发生变化。
安富街道通安村、清江河中村、河包镇经堂村、观胜镇银河村这四个乡村各自对标对表“五大振兴”,走出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路子,而近年来的发展印证了这四种乡建路径在荣昌持续实践的可行性,进一步掀起了荣昌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产业转型的波澜,特别是搭建起了荣昌对外开放、交流合作、展示形象的平台。2020年荣昌接待游客817.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63%;旅游总收入42.38亿元,同比增长39.91%。
经过一系列的打造,荣昌区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河包镇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获批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乡村人才培育进展顺利。累计培训高素质现代农民1800人,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500人,回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1.2万余人;乡村文明新风迎来新气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9个;乡村治理构建新格局,创新开展“小院讲堂”,建设“新风小院”;农业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三变”改革进展顺利,充分激发农村资产资源活力。139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524万元,直接受益农户2.2万户(其中脱贫户1700余户),全面消除“空壳村”。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荣昌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着力唱响“融巴蜀灵气,兴天下荣昌”主旋律,致力于厚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根细作乡村建设,以农文旅结合的步子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