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蜂王”刘佐阳 追逐“甜蜜事业”50年

6月1日,天刚微微亮,安富街道和平社区76岁的养蜂大户刘佐阳容光焕发,从车站后的老店出发前往养蜂基地,一路上不少人给他打招呼。
“老刘,恭喜你,又得奖了哟。”
“哪里,哪里,这是我们合作社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刘佐阳笑着回道。原来刘佐阳创建的重庆市荣昌区佐阳养蜂专业合作社,近日被荣昌区老科协授予“科技服务示范基地”称号,为我区首个。
到基地后,刘佐阳擦拭了一遍“示范基地”这块奖牌,精神饱满地开启了“甜蜜”一天。
由于年岁渐长,最近,刘佐阳在子女的再三劝说下,终于恋恋不舍地将养蜂事业交由孩子们打理,在家做起“幕后总指挥”。
可他终究没办法闲下来。
“刘总,来10斤五倍子花蜜,寄老地址。”来自忠县忠州镇蜂蜜专卖店的老板罗洪明,给刘佐阳发来一条微信。刘佐阳熟练地滑动屏幕、打字:“好的,马上给你寄。”
现在的养蜂人不再藏于深山密林,搭上电商快车是趋势。2018年,刘佐阳决意跟上“时代脚步”,将老年机换成智能机,向孙辈请教,注册微信号,再一点一点学习各项功能。如今,刘佐阳已经能够熟练地利用微信和顾客交流。
确定订购信息后,刘佐阳麻利地打包蜂蜜产品,然后到快递点邮寄。虽年逾古稀,但刘佐阳身材高大、腰背挺直,这健康的体魄,离不开他50多年追花逐蜜的经历。
时间回到1965年。这年春天,从陕西来的蜂农在刘佐阳家附近的油菜地旁“安营扎寨”。刘佐阳没事就跑去与他们聊天,渐渐地,他喜欢上蜂农这份职业,萌生了养蜂的想法。
次年,他索性将想法变成实干,在他的努力下,蜂箱由1箱变为11箱,蜂蜜带来的收益也渐增,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缺乏技术,在竹筒改新式筒过程中,蜜蜂生了囊状腐朽幼虫病,一时间,11箱蜜蜂都死了。”刘佐阳回忆起来,至今依然心痛不已。家人朋友都劝他放弃,他却又买回蜜蜂养殖。这一次他吸取经验教训,四处向养蜂人求教,翻阅相关书籍。有了科学知识,刘佐阳的养蜂之路果然顺利很多。
1980年,刘佐阳成为我区最早一批外出追花逐蜜的蜂农。
追花逐蜜的生活,旁人羡慕不已,其中苦楚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起初没钱买帐篷,就天为被地为床睡在蜂箱附近,这一睡就是好几个月;一次驻营地突遇山体滑坡,行李、生活物资全部被掩埋,同行几人咬牙蜷缩在一起抱团取暖,等待救援……
这样漂泊、艰辛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刘佐阳带着数万只蜜蜂走南闯北,足迹遍布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干一样就要成一样。”刘佐阳靠着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如今已经成为拥有600箱蜜蜂的养蜂大户。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幸福。”事业日趋稳定,刘佐阳想到了当时生活还艰难的乡亲。他决定拉乡亲们一把,2011年,刘佐阳成立了重庆市荣昌区佐阳养蜂专业合作社,对加入合作社的蜂农进行养蜂技术培训,带领乡亲们抱团养蜂,共同增收。
村民钟左成便是受益者之一。他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找工作四处碰壁,家里又困难,“那段时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刘佐阳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动员他养蜂。
钟左成就跟随“蜂王”刘佐阳,走上了养蜂之路。
期间,刘佐阳不仅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还提供蜜蜂。“刘老师很有耐心,并且毫无保留地把养蜂经验告诉我,让我少走‘弯路’。”钟左成感激地说,“养蜂最开始几年,刘老师甚至细致到帮我规划寻找蜜源的路线。”
在刘佐阳的帮助下,钟左成摆脱了困境,养蜂事业如鱼得水,养蜂规模最大时,有150箱蜜蜂,跻身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
这只是刘佐阳带领乡亲们养蜂致富的一个缩影。
此后,刘佐阳还受聘于渝西蜂业科技专家大院,为更多的蜂农传授治螨、人工育王等蜜蜂养殖技术。
仅2020年,佐阳养蜂专业合作社就已为全区515户蜂农以及20多个大型蜂场提供技术支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新品种蜂王在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多个蜂场推广。
谈及此次合作社被授予“荣昌区老科协科技服务示范基地”的称号,刘佐阳表示:“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我还会尽我所能为全区养蜂业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