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区县动态

聚合基层力量 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日期:2021-07-14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区乡村治理工作在党建引领下向纵深推进,各村因地制宜推动有效治理向更基层延伸,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依托产业发展  共治美丽乡村

每个周末,位于丛林镇绿水村的蘑菇总动员格外热闹。随处可见的蘑菇元素、丰富的绿色植被、充满童趣的设施设备……家长带着孩子穿梭在蘑菇元素构成的童话世界里,乐享亲子时光。

“真没想到家门口会成为‘网红’打卡地。”彭芳是土生土长的绿水人,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她2016年春节回家,看到家门口正在修建蘑菇总动员,瞅准商机,果断辞职,回村把自家的老房子翻新一番,办起了农家乐。

2017年5月,蘑菇总动员顺利开园,彭芳家的农家乐搭乘上家门口的旅游快车,办得红红火火。“每天能接待两三桌,周末还要翻倍。”依靠餐饮加上销售土鸡、土鲫鱼等,彭芳每月收入超过6000元,相比以前在工厂打工,现在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

乡村旅游产业红红火火,让绿水村居民倍感珍惜,更带来乡村治理的可喜变化。

绿水村成立了产业发展小组,共同的事业,让村民交流更为紧密,矛盾纠纷基本消失,大家的心思都花在了如何留住游客上。为保持环境卫生,村里还自发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每天轮流值班打扫卫生、开展垃圾分类,努力让村里的一花一草、一庭一院皆成为风景。

去年,绿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2020年2月,绿水村被确定为全市首批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依托村民自治  共育文明新风

南桐镇王家坝村地处“南桐—青年—关坝”生态走廊交界处,是南桐镇苗族群众聚居较为集中的一个村。近年来,该村严格落实民主选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选举工作,依法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村民代表等,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老年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真正让村民成为“当家人”。

在红白理事会之初,大家一致同意将操办酒席的具体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并纳入评优评先内容,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这样一来,村里文明节俭氛围越发浓厚,广大群众人人争做王家坝文明人,困扰村民生活的婚丧陋习、滥办酒席等不良社会风气得到有效治理。

用群众的办法监督管理群众,树立起乡村文明新风尚,得益于王家坝村不断推动的群众自治。

“村里事大家商量着办,让村民在参与中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家亮说。

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实现村民“自治”,除了制定切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该村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文化活动,评选“好公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等道德模范,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不断激发村民崇德向善的主动性,提高文明素养;组织开展大学生下乡文艺汇演活动、趣味活动、党员设岗定职活动等,不断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在全村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

依托法治建设  共享邻里和谐

法治在乡村的落脚点,需要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服务阵地和“零距离”的法律课堂。

去年12月,丛林镇九一一社区成功创建为“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社区探索建立居民调解室,全社区配备驻居民警、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南桐镇王家坝村、青年镇堡堂村等也纷纷通过建立居民调解室,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力争将群众问题有效化解在社区中,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的良好效果。

现在,居民调解室这一场所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认可。

“《民法典》中有很多关于农村问题的规定……近日,在青年镇堡堂村便民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组织群众认真学习《民法典》,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让参加听讲的村民对民法典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我们通过开设‘法治课堂’,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村里产业发展兴旺,村民们法治素养得以提升,保障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堡堂村党委书记罗玉惠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利用农家书屋、儿童乐园、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社干部例会、院坝会等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继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让堡堂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记者  杨晨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