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光景一时新 ——金桥镇三台村推进乡村振兴小记

近年来,金桥镇三台村纵深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果蔬、水稻、水竹笋、菜籽油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自主种植得现金、流转土地拿租金、合作社务工挣薪金等,开启了农业发展新征程,一幅欣欣向荣的农业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支部映红振兴路
当一个村子,大多耕地撂荒,人烟日渐稀少,该如何凝聚力量、振兴产业?
仲夏时节,三台村村民穿行在田间地头,精心管护一株株绿油油的高粱,酝酿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曾经交通闭塞,产业落后的三台村,靠着特色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曾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发现,村里必须得有自己的产业!村子富了,出去的人才愿意回来,回来也才留得住。”三台村党支部书记余光阳说,经过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村里决定发展生产条件限制小、技术要求不高的蔬菜和稻谷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鼓励村民参与种植,该村结合扶贫工作,为脱贫户提供选种、施肥、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支持,并免费为其提供肥料等物资。在技术方面,专门组织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到脱贫户家中进行实地技术指导,统一对其进行培训,一起交流、分享种植经验。
不仅如此,三台村还实行村干部包社、党员包户的责任机制,每个季度进家入户了解村民家庭生活情况及产业发展计划,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带头人引领致富路
近日,在三台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熊先明和5名村民忙着管护辣椒苗。
2019年,熊先明流转了17亩土地,开始种植蔬菜。在熊先明的精心管护下,第一年蔬菜基地就实现了丰产丰收,收入超过10万元。
其间,他又陆续流转了30余亩土地,种植多季瓜果蔬菜,有黄瓜、丝瓜、茄子、西红柿、白菜、辣椒等,每个季节都有新鲜蔬菜出棚,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了最大效益。
熊先明一直惦记着家庭困难的乡亲,随着蔬菜基地发展越来越红火,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力量帮助村民增收。为了紧密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熊先明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付给他们一定的土地流转费。同时,他聘请周围的村民到基地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种植面积扩大后,不少村民都在我的蔬菜基地打工。”熊先明说,在基地长期务工的有10多人,高峰期用工超过20余人。
该村脱贫户向武书便是其中之一。
“我家的1亩地流转给了熊先明种蔬菜,一年能拿到600元的流转费,加上在基地打工,一个月下来大概也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说起三台村蔬菜基地的好处,向武书笑开了花。除了向武书,三台村还有9户脱贫户在熊先明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增收。
合作社铺就小康路
三台村裕村珊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总是弥漫着浓郁的菜籽油香气。走进该合作社的榨油坊,只见一溜溜黄亮的菜籽油裹着清香流淌出来,待冷却后,香喷喷的成品菜籽油被村民犹明中灌装入桶,随后打包放好。
近段时间,犹明中每天一大早便来到榨油坊工作,一直忙到傍晚才收工。“最近合作社的订单增多了,大家手里活儿也多,虽然累一点,但收入却高了不少。”犹明中告诉记者,过去不少村民只能依靠家中薄田种地糊口,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他们来到这里打工挣钱,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为了让村民持续受益,三台村围绕当地资源特色,发展油菜种植100余亩,带动邻村新木村种植油菜100余亩,同时成立了裕村珊台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集体”经营模式,培育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油菜易打理,人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而且我们村的气候比较适合种植油菜。”余光阳介绍,村里成立合作社使油菜种植的产业链得以延伸。同时打造了“裕村珊台”牌非转基因物理压榨纯菜籽油,实现了农产品商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余光阳介绍,目前,“裕村珊台菜籽油”生产线每日可生产加工300斤菜籽油,累计已销售11吨,销售额近30万元,这两年合作社累计销售收入已突破80万元。更为欣喜的是,仅去年一年,脱贫户通过向合作社售卖油菜籽等初级农产品获得销售收入4.5万元,脱贫户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劳务收入2.8万元,村民获得合作社收益分红1万元。
“下一步,三台村将以发展三台田园综合体为目标,打造两个产业带:一是围绕养生河,结合农综项目的实施,打造集乡创十二坊、民宿的乡村旅游带;二是围绕扶贫公路,结合国土整治项目的实施,打造以特色果蔬采摘园为主的乡村采摘带。”余光阳说。
记者 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