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善治 在诗情画意里自在行走 ——南桐镇王家坝村乡村治理工作小记

最美人间五月天,浅夏胜春烟。南桐镇王家坝村,茂密树林的花香清新绵长,悠远竹林奏起“飒飒”乐章……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人倍感生机盎然。
近年来,王家坝村以“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目标,通过抓党建、抓法治、抓乡风、抓基础等有效举措,绘就了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善治新画卷,获评2020年“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
群众自治促移风易俗
王家坝村风景优美,民风淳朴。遇婚丧嫁娶,宴请乡亲邻里,本是礼尚往来、互助帮衬的传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人情”变了味,“整酒”风日益盛行,名目越来越多,排场越来越大,礼金越来越高。慢慢的,“吃酒”变成了村民的一大负担,但碍于面子和交情,大家都是“有苦在心口难开”。
如今,随着红白理事会的成立,大家一致同意将操办酒席的具体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并纳入评优评先内容,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这样一来,村内文明节俭氛围越发浓厚,村民自觉打消了操办酒席的念头,“无事酒”的问题迎刃而解。
用群众的办法监督管理群众,树立起“倡导节约”好风尚,得益于王家坝村不断推动的群众自治。
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实现村民“自治”,王家坝村严格落实民主选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选举工作,依法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村民代表等,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老年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让村民成为“当家人”,制定了切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小宪法”作用,效果立竿见影。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村民有了“当家人”的立场,自律意识被唤醒,进而“人人自愿”“人人遵守”,乡村治理进入了良性循环。
文明评比促乡风文明
初夏傍晚,晚风习习,行走在王家坝村的乡间小路上,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一片干净整洁之景,花园里、院坝中,花花草草“争奇斗艳”。
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与该村推进的“积分制”密不可分。“积分制”,即“家庭环境卫生积分制评比”及村民积分奖励制度,也就是对村民家的环境卫生进行评分。该村通过积分的方式,激发村民自觉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具体来说,“积分制”的参与者覆盖全村村民,每家每户都建立了单独的积分台账,评分项目包括清洁卫生、绿化美化、物品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四大类,每隔半个月开展一次评比,每季度评选一次“环境卫生示范户”,村民所获积分可以兑换香皂、洗衣粉、牙膏、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
在“积分制”的影响下,各个村民铆足干劲,在村里掀起了你追我赶、扮靓家园的热潮。每天把自己的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了王家坝人不约而同的“默契”。
不仅如此,王家坝村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文化活动,制定美丽家庭、最美庭院评选办法,按期开展美丽家庭和最美庭院的评选活动;在全村评选“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等,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激发村民崇德向善的主动性,提高文明素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艺汇演、读书修身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全村上下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
基础完善促乡村善治
乡村振兴,基础先行。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王家坝村,曾经凹凸不平的山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2017年以来,王家坝村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做足“文章”,修建人行便道,新建农民文化广场并安装健身器材,新建纳凉亭和公共厕所、改造饮水管网、养老服务站和卫生站,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
不仅如此,王家坝村还整合土地资源,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金丝皇菊、山红辣椒、玫瑰花苗圃等特色产业,努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在此基础之上,王家坝村“乘胜追击”,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对房前屋后、背街小巷进行了深度清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保持环境整治的成果,王家坝村每季度评选“环境卫生示范户”,充分激发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大家自发参与到村庄清洁行动中来。
道路干净、院子美丽、村落整洁,两旁是葱葱绿意,远处是巍峨青山……如今,王家坝村的每一处,都可见乡村治理的明显成效。
在大治理格局下,王家坝村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呈现。“我们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作用,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促和谐,以德治树新风,继续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新模式。”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家亮说。(记者 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