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舞起产业龙头 助推乡村振兴 ——青年镇板辽村特色产业发展小记

湛蓝的天空下,重庆翠信茶叶生产基地里,茶树顺山势层层而上,工人穿梭茶山忙着秋季管护;小龙虾养殖基地里,工人将一批批小龙虾打捞入网,再分拣、打包、装车,运往城区及周边城市;田间地头,叶菜翠绿、番茄火红,生机勃勃的果蔬肆意生长……行走在青年镇板辽村,处处涌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热潮,一幅产业富民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直以来,该村将产业兴旺作为振兴乡村的“牛鼻子”,打造特色产业矩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兴农,目前人均年收入198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兴旺、农民日子红火”的幸福路径。
完善基础设施 夯实发展基石
深秋的暖阳里,天空蔚蓝明亮,山林间、田野里,条条道路如彩练、似游龙,车行间,处处吐翠泄绿,美不胜收……在板辽村大屋基村民组,村民梁正林正在给地块松土、除草,为栽种枇杷树做准备。
说起村里这几年环境的好转,他感触最深:“以前,门前的这条路又陡又窄,是真正的‘烂泥路’,想发展种植养殖业,担心运输不便,便作罢了。”6年前,板辽村对村组公路进行改造升级,不仅原来出山的“机耕道”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连田间地头也修建了“产业路”。眼见着交通条件越来越好,梁正林去年开始喂养生猪,今年又在村支两委的号召下种植枇杷。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板辽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朱坡公路、青燕公路、环湖路;为板辽湖景区周边农户安装庭院路灯35盏,修建青石板旅游便道3200米;对68户民房进行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聚焦产业支撑 壮大集体经济
今年小龙虾销售的旺季已近尾声,但板辽村小龙虾养殖基地负责人陈晓亮笑呵呵地说:“今年小龙虾销量不错,来年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陈晓亮也是该村草莓基地的负责人。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草莓基地,但见一株株绿油油的草莓苗长势良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前几天,我们才把每株草莓根部的老脚叶拔掉了,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叶片都很健康且有生机。目前,工人们正在更换新的大棚塑料,以确保秋冬季棚内温暖。” 陈晓亮说,“目前,我们的草莓进入采摘期,周末会有很多市民和游客来采摘,我要抓紧时间做好管护,培育出优质的草莓。”
陈晓亮每年向板辽村集体交付小龙虾养殖基地承包费2.5万元,一年共为板辽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余元。草莓基地年产量2000多斤、产值6万余元。在自己获益的同时,他每年向村集体交付草莓大棚项目承包费3.55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农村要长远发展,就要选准特色富民产业。”板辽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玉林说,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单一到多元、从一种到多种,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年收入达30万元,其中,黑山泉饮用水有限公司入股分红3.86万元、宜水农业公司分红8万元、红槽坊酒业发展有限公司入股分红2万元、门店租金0.6万元、溱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劳务派遣收入10万余元,实现了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看着特色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成效越来越明显,陈玉林十分开心。“目前,该村正在打造枇杷种植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他说。
依托绿色资源 推动农旅融合
一到旺季,在板辽湖景区经营农家乐的蓝代花每天几乎从早忙到晚:早上6点起床打扫庭院、购买食材,以迎接中午到农家乐吃饭的游客;午后,整理客房、更换用品,一眨眼就到了傍晚,除了烹制晚餐,还要为晚上到景区夜场活动准备小吃……虽然忙碌,但蓝代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年入夏到国庆节长假结束是板辽湖的旅游旺季,一个月下来能收入10万元,依托板辽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蓝代花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乘着我区全域旅游发展东风,板辽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做好白天经营的旅游项目基础上,抓住“夜间”这个空档期,打造夜间吃、喝、玩等项目,板辽湖景区人气越来越旺。不少村民依托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搞起了农家乐,提供农业观光、休闲垂钓、住宿餐饮等服务,足不出户实现了增收致富。目前,板辽湖周边共计20余家农家乐,旅游商品摊贩5户,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旅游旺季,我就更忙了。不用去外地打工,忙也幸福着。”今年53岁的湛远芬说,务农半辈子,她怎么也没想到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湛远芬曾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丈夫在外打零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家里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孩子读书,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去年6月,村“两委”推荐她到溱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做保洁工作,帮助她实现了稳定就业。
“这份工作每月工资1800元,能够满足日常家庭生活开支,工作不累还可以方便照顾家庭。”谈及现状和未来,湛远芬满脸笑意,她相信通过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