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区县动态

太安镇,治理污水有良方 ,水产养殖路更广

日期:2022-04-15

作为重庆名菜“太安鱼”的发源地,太安鱼的烹饪和水产养殖是太安经济的一大特色。大大小小的各类水产养殖池塘遍布太安,为太安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但大量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尾水也成了一个生态威胁。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太安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进一步从政治上认识和组织上落实整改工作。太安镇牵头成立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专项工作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农服中心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统筹推进全镇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及整改工作。同时加强与区农委水产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支持

二、掌握全镇信息

为了我们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镇通过全面梳理排查,掌握了全镇水产养殖基本情况。目前全镇水产养殖面积共计5800亩,养殖主体198户,其中30亩以上规模养殖主体35户,养殖品种涵盖四大家鱼、小龙虾、特种鱼;自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摸排出需尾水治理养殖面积为3287.32亩,其中需重点整治2740.33亩,涉及81户养殖户,30亩以上的规模水产养殖户35户,面积为2393.5亩,占尾水治理总面积72.8%,我镇主要采用三级处理池、人工培育湿地、人工培植水生植物,利用稻田、沟渠净化尾水,形成资源化利用等方法治理水产养殖尾水。

三、精准施策推进工作

(一)创新举措推进整改。一是多次组织召开尾水治理专题会议,明确要求,压实责任,倒逼养殖户落实企业个体户主体责任,村(社区)属地责任,镇农服中心属事责任,形成健全责任体系二是邀请区农业农村委专家组到现场观摩指导现场讲解《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南》核心要义,与养殖户面对面沟通交流、分析研判,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提高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邀请西农专家指导我镇铜鼓村养殖户,提供合理科学的意见建议,逐步提升尾水处理能力,确定铜鼓村养殖户为全区尾水治理示范点。

(二)分类处置提高效率。一是限期要求全镇3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35户全部建设尾水治理设施;二是创新采用集中成片散户共建尾水处理池,通过政府组织,采取由村集体集中修建尾水处理池(三级池+人工湿地)集中净化处理,已修建六个沟、铜车大田示范点2个,切实提高养殖散户尾水治理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三是进一步加强零星散户监管,在排水前撒施药物CLO2净化水质,排水前一周报告给村、镇两级,由农服中心统筹安排排放时间,对需排放的尾水进行检测,经指标达标后有序将上层清水排入河道或循环使用,达到了无死角全覆盖处理效果;四是重点管控,可直排入河水产养殖户纳入重点管控,多举措加强重点养殖户监管力度,确保不出现尾水偷排乱排的情况。

(三)强力推进整改落实全镇尾水治理实行分类施策、一场一策、综合施策,建立尾水治理一场一策台账,严格把控进度;邀请区环保局高工、区农委领导对需整改户进行现场办公,要求限期整改完成。目前全镇3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35户,其中29户全部建成尾水处理设施(其中10户正在整改完善阶段),未启动4户,重新整改1户,停养1户,其他散户全部采取对应措施,预计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此项工作,彻底根治养殖尾水污染辖区水环境问题,还群众一方碧水蓝天。

水产养殖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尾水治理是青山绿水的保障,两者共同构成了太安镇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