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三治”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近年来,潼南区坚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大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太安镇罐坝村获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塘坝镇天印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柏梓镇郭坡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魂
始终坚持聚焦“治理有效”的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区委农办牵头抓总,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党对乡村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一是建强村级党组织。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出台《潼南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本指标》,落实组织设置、队伍建设、组织生活等6个方面52条指标,基层党建规范村达到70%。有序推进“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创建,紧扣红色精神内核,撬动各类资金1.5亿元,启动金龙社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排查村级党组织,“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落实“四个一”措施,有序抓好整顿提升。二是加强乡村治理组织领导。组建乡村治理专班,统筹推进乡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积分制推广试点工作。建立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18个区级部门定期研究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办法。出台《潼南区乡村治理积分制推广运用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通知》,全覆盖23个镇街,选取46个村(农村社区)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推广,建立区镇村三级调度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成员单位全面抓的工作格局,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三是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304个村(社区)“两位”班子换届后,“一肩挑”比例99.34%,“两委”班子中,致富能手、本土人才、退役军人、群团负责人占比近70%。“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11个百分点。配齐本土人才,保持每村1名,重点村2名,储备村干部后备力量717名。分级分批培训村(社区)干部2389人。定向村(社区)干部招录公务员2名、考录事业人员5名。
二、完善机制,实现乡村治理有序
坚持夯实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基础,不断深化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一是全面完成民主选举。严格执行《重庆市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落实村(居)委会成员候选人联审机制,共选举产生村(居)委会成员1596人,实现直选率和选举一次性成功率均达100%。二是深化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拓展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指导各村(居)委会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协商平台,健全协商议事规则,明确协商事项清单,不断拓展协商内容、扩大协商主体、创新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引导村(居)民说事、议事、主事,开展民主协商。建立健全村(居)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对村(社区)重大事务和与村(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进行民主决策。三是着力强化民主监督管理。针对滥办酒席、天价彩礼、攀比炫富、环境整治等突出问题,指导督促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调整公布《潼南区村(居)务公开目录》,统一规范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严格落实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分类公开,促进村(居)民的参与性及与村(社区)“两委”的互动性。充分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对村(居)务决策和公开情况、村(社区)“三资”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村(社区)集体利益。
三、强化法治,实现乡村治理有力
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乡村干部群众的行为,让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成为习惯和自觉。一是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广泛开展“讲法律”“潼城潼心”等微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和“传承闇公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系列活动。潼南日报、潼南网、潼南新闻平台推出平安法治进校园、“以案释法”等报道。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依托各类媒体开展各种主题法治宣传200余场次,开展“六进”宣讲900余场次,利用大型户外广告牌、LED显示屏、各类宣传橱窗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公益宣传画面2000余平方米。建成运行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20批次1800余人。常态化开展政法“三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联系服务村居法治宣讲活动。二是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深入实施“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十项行动,推动“一镇街一法官”“一庭两所”机制在23个镇街全覆盖。构建大调解体系,开展人民调解员业务知识培训,全区共建各级调解组织341个,其中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5个,截至目前,共调解矛盾纠纷3050件,调解成功率达99.65%。三是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继续推动“三长背书”核查机制,建立涉黑涉恶高危人员数据库,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打击电信诈骗等领域犯罪,在区融媒体开设“全民反诈”专栏,发布相关报道300余篇。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减、假、暂排查整改,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截至目前,全区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17人,在册268人。全区“三治”融合标准化建设村社273个,达标率89%。全覆盖设置“三和”民情室,建成“六无”平安村居157个。
四、坚持德治,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硬件供给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大做强“潼城潼心”理论宣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等内容,深入基层开展宣讲5500余场。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1人获评重庆市道德模范,4人获评“重庆好人”,1人获评“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深化“梦想”“家风润万家”“乡贤善治”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榜样面对面”等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36场。二是推动文明风尚进农家。出台《潼南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入每月重点志愿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向全区发布,做实“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等主题志愿服务.开展市级文明创建活动,获市级拟表彰文明村镇(单位、家庭、校园)12个。开展“最美人物”学习宣传活动,谭必伟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6人获评重庆“最美教师”,60余人获评潼南最美人物。推选“潼南新乡贤”800余名,为基层治理、文明实践注入新动力。持续深化“礼让行人树新风”“吃得文明”等系列文明风尚培育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培育好家风,传承传播优良家训,教育引导群众反对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形成了治理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的浓厚氛围。三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起“1+23+304+X”三级多点组织构架,文明实践所、站实现全覆盖。打造“潼城潼行”志愿服务品牌,每月发布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通知,开展“六讲”等志愿服务万余场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建立激励机制,培养评选出35个区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人(集体)入选全国先进典型公示名单,3人(集体)获评重庆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人获评“河南省防汛救灾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