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长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长寿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市委“率先示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工作要求,以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为突破口,聚焦“五个振兴”综合发力,“三农”发展水平取得全面提升。202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97.9亿元、增长4.5%,农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4元,增长10.3%。长寿区成功入选全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重庆长寿打造全产业链闭环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获评“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国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称号各1个。累计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国字号”称号12个。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长寿柚产业、职业经理人等3个方面获人民日报刊载点赞。长寿区连续两年在全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的等次,在全市2020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
一、探索先行示范路径,聚力建设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
一是坚持全域规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和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一体两面”建设,启动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将全区运动康养旅游版图划分为明月山—黄草山世界级运动康养人文农旅体验区、长寿湖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旅游度假区、长寿国际慢城、环大洪湖零碳康养旅游度假地4大板块。二是坚持项目驱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立足全区“两地一城”发展定位,以实施“3113”项目攻坚行动计划为抓手,规划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专项重大项目103个,其中特别重大项目16个。今年第一批30个总投资34.7亿元的重大项目中,已有21个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坚持城乡融合。深化城乡融合先行示范,依托长寿经开区、高新区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5:1。以打造长寿国际慢城2.0版为引领,加快塑造“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场景和全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样板间”,在全市立起示范标杆,二期水街和无动力乐园正式开业,五一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引领乡村快旅慢游新风尚。
二、聚焦乡村产业兴旺,做精做强“1+4+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一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全区粮食面积、产量目标,5100亩“百千万”水稻示范片,1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分解下达到街镇,扎实抓好春耕夏管,目前,小春作物总体长势较好,预计产量较去年稳中有增;大春作物总体播种进度超过95%。二是严格耕地保护措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度5.1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完成建设进度80%,4400亩“千年良田”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准备进场施工。全面启动撂荒耕地排查清理,建立撂荒耕地数据库,有序推进市级下发疑似撂荒耕地图斑外业核查,“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推进分类整治利用。三是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做精“柚橘鱼蛋”四大主导产业,禽蛋和有机水产品产量保持全市第一,一季度实现农业增加值13.6亿元。统筹财政资金385万元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振行动,重点支持企业精深加工、升规入统、贷款贴息,择优推荐了6家企业申报全市第四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投入资金260万元新建成农产品冷藏设施10个、总库容229吨,预计助农增收100万元以上。加快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慢享寿城休闲游”“乡村春趣体验游”2条精品线路亮相全市。
三、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全力实施“十万英才聚长寿”育才计划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启动编制“十万英才聚长寿”育才规划,制定印发《2022年全区人才工作要点》。遴选5名农技人员参加市级农技人员能力提升示范调训,深入园区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0余个、培训农民600余人次。打造乡村劳务品牌,申报市乡村驿站2家。举办巩固脱贫成果专题培训班,培训乡村振兴基层干部100余人。二是促进人才集聚。组织开展一、二季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拟选派街镇教育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25人。开展乡村人才就业活动,举办本土人才交流活动5场次,推送招聘会20场次、岗位短信3万余条,发布就业岗位1.76万个。创新开展“慢城故事汇”系列讲座,汇集乡村人才集聚慢城。主动对接合川、垫江、四川广安、邻水等地,引导当地富余劳动力到我区企业就业,累计为270余家企业招工5100余人。三是优化人才环境。用好乡村人才服务站和“创梦园”示范平台,探索人才服务新模式。建立返岗农民工信息台帐,累计服务1.1万人次。打造创业就业示范山村3个、就业帮扶车间1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9笔5638万元,带动就业457人。
四、着力构建文明乡风,持续弘扬新时代长寿人文精神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新时代长寿人文精神为关键,积极培育宣传先进典型,推荐参评重庆好人2人、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2人、重庆市新时代好少年3人,获评“重庆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1个。申报建设万顺镇乡村学校“复兴少年宫”,提升农村少年思想教育能力。二是优化乡村文化供给。对全区221个农家书屋按每个书屋2000元、80余个种类标准进行书籍续配。加快邻封村、保合村、青丰村等“学习强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试点,推进标识和制度上墙、配备硬件设备。提档升级60个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修建村级简易舞台30个,购买文化器材600个。完成长寿籍红军高级将领杨克明烈士故居的陈列布展。三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进婚俗改革宣传教育,倡导居民践行婚事新办、简办,引导群众力行文明婚俗新风尚。完善《长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办法(试行)》,将群众参加学习培训、参与公益活动、遵守道德规范、践行文明行为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激励群众广泛参与。
五、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加快打造美丽宜居长寿乡村
一是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21.23万户农村户厕现状摸底调查复核,新改建农村户厕850户。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竞争性项目机制,在邻封镇邻封村4个湾落286户推行“竞争立项、村民自建、财政补助”模式,农户自建部分已完工,政府补助部分正在开展设计。二是强化农村污染防治。持续推进2022年度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整治工作,10个街镇水源地已完成整治。有序推进19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已初步完成3条水体治理。投入154万元开展1.3万亩农用地安全利用,农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化肥农药使用保持“双减量”。基本建成“村收+镇转+区贮+区域加工”的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成镇(村)回收站56个,区级收贮分拣中心1个。实行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三挂钩”制度,全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环评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受理畜禽养殖方面信访投诉14件,按期办结率100%,规模以上养殖场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解决了臭气扰民和粪水外流的问题。
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完善长寿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夯实基层组织。全覆盖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回头看”,对村“两委”运行情况逐一进行回访调研和分析研判,摸排确定重难点村,对不胜任不尽职的及时调整。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逐个研判形成整顿台账,推动解决突出问题。制定《2022年村(社区)干部补贴标准调整方案》等4个方案,实现了村(社区)干部整体待遇更高、基础保障更全、激励作用更显的预期,形成了良好的争优创先氛围。二是壮大集体经济。稳步扩面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力争覆盖30%以上行政村,菩提街道整街道推进,探索形成资产入股、农事服务、劳务合作、资产托管等改革模式。组织9个村成功申报中央财政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450万元。大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云集镇青丰村成功纳入市级试点。三是推动乡村善治。滚动制定农村党员发展2年计划,推动党员发展规范有序。探索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把积分制作为“三治”结合建设的有效载体,实现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融合。创新探索“社区主导+社会组织规范+社工引导+志愿服务+群众主体”的“3+2”模式,全面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振兴。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推动监测帮扶常态化。严格落实村(社区)干部常态化网格化排查机制和针对性帮扶措施,细化出台“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金融保障等7个方面11项帮扶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保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一季度排查出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成。二是推动有效衔接长效化。编制2022年有效衔接项目库,完成项目入库67个,涉及资金5232万元。下达财政衔接资金4821万元,涉及的59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建立区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完成驻镇驻村工作队队员选派和两轮全覆盖培训。落实专项资金用于巩固脱贫产业到户奖补,带动2237户脱贫人口申报到户小产业,申报补助资金475万元。三是推动走访排查全覆盖。全面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组建专项工作组、政策解读组、督导检查组常态化全覆盖开展工作指导和督查暗访。目前,全区走访整体进度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