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洪湖镇梯子村推进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四大法宝”

梯子村位于洪湖镇西南部,处于长寿区渝北区交界处,距重庆主城80公里,长寿城区46公里,洪湖镇政府8公里,山地起伏不平、土地贫瘠,加之相对落后的交通条件,使这里曾被称为长寿区的“黄土高坡”。从2015年开始,梯子村在镇党委、政府的谋篇布局下、在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打破地缘界限、整合零散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创新驱动模式,吸纳了一批优质农业企业,原本边远的小山村逐渐“后来居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动力。
一、坚持“集中资源办大事”,全域规划整治土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党委政府系统谋划。近年来,洪湖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重要指示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统筹规划,持续推动梯子村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盘活闲置资源、引进高产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开创了“小块发包、均摊风险、企地共赢”的梯子村新模式。
二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梯子村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力相对贫瘠,种植粮食很难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而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光照,恰恰适合柑橘的生长。结合长寿区“橘、柚、鱼、蛋”四大主导产业,能为其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销售渠道,目前,梯子村柑橘种植面积有1560亩,年产量1160吨,能创造产值580万元;为优化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2017年再次引入花椒产业,配套建有烘烤房和冻库各一座,做到采摘烘干销售于一体,年产鲜椒1050吨,年产值126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26人,实现年务工总收入98万元。
三是整治土地吸引业主。结合产业发展,积极申报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规模超过3100亩,实现了并小块地为大块田1245亩,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的问题,同时配套修建田间道路9801米,排水渠402米,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吸引外来资金、人才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业主只需要带来技术和销路,就能带动产业发展。目前梯子村已成功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18家(其中,农业公司2家,家庭农场有16家)。
二、坚持“确权不确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保障农民权益,深化整合土地利用。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开展以来,梯子村扎实贯彻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做到了挨家挨户上门登记,宗地统计公开公示,率先实现确权颁证全覆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开展确权工作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也可以经济作物和资金同时入股,从而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股权、农民变为股东,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是打破土地界限,合理划分产业版块。土地确权把788户村民土地集中确权到8个村民小组,但只确权属面积,不确具体地块,打破了地块界限,改变了“土地确权到户到地”的传统,将零散土地、边缘土地、没人种、不愿种的土地进行有效整合连片,再按照每户确权颁证的面积入股,将整治之后的土地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有利于土地流转,遏制撂荒;确保村民入股收益公平,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盘活现有产业,创新承包租赁模式。2007—2009年梯子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但缺乏管理技术和销售渠道,柑橘产业收益甚微。2015年,梯子村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权并行的“三权分置”模式,同意企业主通过“租树不租地”方式进行承包,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是承包土地本身,而“租树”则是将土地经营权一分为二,树的经营权转让给业主,闲置的土地经营权仍归农户所有。对于业主而言,租树的成本略高于租地,但租树是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挑选,挑的都是长势相对较好的,只要管理科学,一年就能见到效益,而重新流转土地种树,至少要5年以上才能见效,缩短了投资周期,降低了风险和成本。
三、坚持“大集群小单元”,区块结合科学管理,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一是分区确定集群范围。结合洪湖镇“山水田园”的资源优势,梯子村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分块布局特色产业发展。将经过整治、适合运输车辆通行的大面积土地用于发展柑橘,有利于肥水一体化设备安装及采摘运输;考虑到花椒喜阳光、耐旱不耐涝的生长特性,将地势较高的坡地用于发展花椒产业。合理布局、分区发展,有效利用山地、坡地等闲置土地,解决不同产业发展规划混乱、用地难的问题。
二是严格限制单元规模。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业主投资发展,但严格控制农业企业过多盲目扩张,由于农作物投资经营周期长,资金投入达,企业流转土地面积过大将造成管理粗放化,同时降低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在流转土地过程中,梯子村制定片区单个业主单元规模不得超过300亩,有效规避土地流转面积过大风险,避免企业在遇到发展困难时期出现“只交租金、闲置土地”的情况发生,最大成度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三是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专业化农业公司的入驻,有利于成片化、集群化发展特色农业,土地整改也为果园采用“肥水一体化”技术提供了条件,每亩地每年可减少施肥8—10公斤,节约肥料40—50%;引进美国或者以色列新品种柑橘,带动品质转换升级,达到品质优良,推动本村种植产业发展的目的,新品种柑橘具有更优的品质和更高的经济收益,进入丰产期,年收入预计可达约400万元左右。
四、坚持“产地融合发展”,搭建企群关系桥梁,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一是成立土地流转小组。围绕土地经营权做出整片布局,支持各村民小组组建“土地流转小组”,在保证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村民可委托“土地流转小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这种方式,打破了农户之间传统的土地边界,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让每位村民的土地都能转化成为股份,从流转的土地承包金中分红,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二是劳务合作再添动力。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激活柑橘产业的同时也引入了花椒产业,稳定的产业也为村民就业提供了机会。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劳务合作社,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有劳动力的村民,长期为农业公司服务,夏天花椒收成、冬季柑橘下果,加上日常对果树的施肥除草,很好的串联起村民一年的工作。与此同时,大面积的土地流转激发了更多人的创业激情,村民可采用“租树”的模式,从农业公司承包柑橘树,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他农业公司的销售渠道,平均每户能增收近10万元。
三是延伸链条做大产业。促进耕地经营多元化,全力做优做强特色产业,重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敢于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投入到生产种植环节。充分利用重庆市八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重庆市隆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巩固传统优化传统柑橘产业、培育壮大花椒等新产业,完善洗选、包装、烘焙、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努力延伸特色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