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社会帮扶

协同建强基层党组织 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日期:2022-01-21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今年以来,万州区与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精神,突出“五个引领”创新“五条纽带”,广泛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交流合作,互派7名党政干部挂职、选派10名村支书交流学习,结成50对村支部共建对子,以党建引领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压舱石”,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组织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协作“体制纽带”。两地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村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实现强村工作经验优势的有效输出和弱村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提升。一是组织共建。按照“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协作共进”原则,引导两地50个村级党组织“手拉手”结对共建党建品牌联育、党建机制联建、党建经验联创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两地党组织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提高,进一步夯实筑牢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二是党员共育。建立双方党员结对联系机制,发挥强村党员“双带”作用,通过开展科技扶持、资金扶助、信息帮扶、技术帮扶,帮助培育373名党员创业骨干、农技人员和带头致富能手。同时,创新组织活动开展方式,充分用好用活学习强国app、共产党员网等学习平台,将优秀文章、最新理论定期推送到结对交流微信群,定期组织两地党员联合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加强互动交流和沟通联系,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严实,共同提升理论水平。三是产业共兴。通过优势互补、人才互派、技术共享、市场共建,共育支柱项目,加强两地村级产业协作。如两地支部抓住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十年禁渔”契机,引进济宁成功经验,在万州11个乡镇56个支部,推广6000亩“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2000多户农户从中受益。

二、突出“头雁”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协作“智慧纽带”。为推动两地基层干部观念互通、技术互学、作风互鉴,万州从重点帮扶村、示范村选派1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济宁市跟岗学习锻炼。村党组书记“出去时”沉心静气、求知若渴,由济宁1名乡镇领导定向结对、1名村党组织书记“一对一”帮扶指导,深入学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回来时”学有所获、信心倍增,万州组织部门及时召开座谈会听取学习情况汇报,逐一谈心谈话,由乡镇明确1名联村领导“一对一”支持其干事创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村党组书记“进村时”学以致用、振兴乡村,有力推动了当地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如甘宁镇永胜村党支部书记王昌轩从济宁回万后,总结所见所学,转变发展思路,流转土地2750余亩大力发展玫瑰香橙,实现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

三、突出思想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协作“知识纽带”。两地党校携手整合资源、加强对接交流,共同探索人才培养和干部教育培训合作新机制,通过“三个互动”教学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协作“升级版”。一是培训班次互办。双方推动相关班次送培工作,每年互派主体班到对方院校开展异地培训,实现互办互学共提升。今年万州区已派3个班次、145余名乡村振兴系统干部、乡镇分管领导、乡村振兴专干和驻村第一书记赴济宁进行异地培训,创新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和为政之德;济宁方组织56名基层劳模赴万考察学习,现场感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现状和三峡移民精神。二是优秀师资互派。双方整合师资资源,共享师资库,积极邀请优秀师资跨区域授课,并通过集体备课、跟班学习等方式,联合打造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优质课程。截至目前,双方互派4名教师开展教学和师资培训,共同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共党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期优质课程。三是教学基地互享。双方开放现场教学基地、先进典型经验示范点,推动教学基地资源共享。目前,济宁方已开放曲阜“三孔”、孔子大学堂等8个干部德政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鲁源村、阮村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镇供万州干部现场教学;万州方已开放三峡移民纪念馆、甘宁镇楠桥村等现场教学基地供济宁干部现场教学。

四、突出人才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协作“文化纽带”。两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济宁市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创新开展了“向上向善•德润万州”传统文化进乡村公益讲座活动,通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活动在组织上体现了“基层性”到乡镇举办讲座41场,73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1100余名乡镇干部、3500余村居干部直接受教育、得启发。活动在内容上体现了针对性”。将讲座内容与干部精神需求深度融合,采取生活化、故事化的授课方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贴切的典故,从最易接受的“孝道”“家风家训”等方面入手,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如针对作风建设,以莱芜市官场村为案例,着力讲述基层如何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淳朴民风,调动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推进乡村治理。活动在目的上体现了实效性”。通过乡镇巡回讲座,为基层锻造一批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长坪乡乡村振兴干部陈光平称:“听了传统文化讲座后,深受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把政策落实好、把家乡建设好”。

五、突出实干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协作“事业纽带”。两地紧紧围绕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党建协作中注重联系基层实际,共同做好“产业、建设、治理”三篇文章,形成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新局面。在产业协作中你有我有”。如济宁汶上县有鸡中“金凤凰”芦花鸡,万州区有“绿水青山”,龙驹镇10个支部共引导100户脱贫户建100个单元(共1000亩)的芦花鸡林下养殖场,户均稳定增收1.5万元以上,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乡村建设中你创我有”。如万州各乡镇大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定期开展亮产业亮人居环境的“双亮”工作评比机制,济宁正着手积极引进试用,取得经验后再反馈万州区。在乡村治理中共同拥有”。如双方基层乡镇创新开展以“振兴先振志,兴村必立德”为主题的“志德”自治管理试点,农户通过“志德积分”到“志德超市”兑换物品,开办“志德兴村讲堂”有效促进乡村“三治”融合。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要做好基层党建交流这篇大文章,双方重视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障、组织振兴是根本、促进发展是目的。下一步,两地将坚持把基层党建交流作为深化东西部协作的优先事项和重要抓手,聚焦年度协作协议和工作要点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两地形成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全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