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脱贫光荣户”陈仁平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走路一瘸一拐的陈仁平,与顾客打起交道来走得比常人还快。
6月18日,文龙街道东五村9组,脱贫户陈仁平在自家院坝门口,熟练地向前来买酒的顾客讲解他的煮酒过程。
“纯正的高粱酒,都是我一手煮的,口感烈而不辣哦。”今年57岁的陈仁平,5年前还是东五村出了名的贫困户,现如今靠煮酒和养生猪,成了年收入10多万元的“脱贫光荣户”。
小儿麻痹落下终生残疾
左腿比右腿短约4厘米,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稍不注意就要栽个跟斗……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的残疾,给陈仁平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重体力活干不下来,找工作没人要。”陈仁平说,走路时间一长,左腿因承重过多容易感到疼痛。即使是站立,由于上半身无法达到平衡,10多分钟后就要坐下来休息。
陈仁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东五村,也没有打过工。除了两次小规模的创业,他都在种庄稼。
第一次创业是在23岁的时候,陈仁平开了一间打米房,给附近的村民提供打米服务。
“100斤稻谷收费1.2元,一个月能挣100多元。”当时,东五村只有几家打米房,陈仁平的生意还算不错,虽然挣的钱不多,但也能维持生活。
7年后,村民渐渐都自己购置了打米设备,陈仁平不得不关门停业。有一段时间,陈仁平去綦江城区打散工,碰壁后又回到老家种庄稼。
1992年,陈仁平因舅哥的到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舅哥是四川宜宾人,有一手煮酒技艺。陈仁平出钱购买设备、搭土灶,舅哥则教他煮酒。教了3年,陈仁平基本掌握了煮酒技能,舅哥便回到宜宾老家。
然而就在这年,因感情不和陈仁平的妻子选择和他离婚。在这一打击下,陈仁平放弃了煮酒,靠种庄稼度日。
高粱酒“煮”出新生活
随着女儿读书的支出不断增加,再婚妻子的不时生病,陈仁平开始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
2014年,陈仁平被文龙街道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此后,帮扶责任人王定海便成了陈仁平脱贫致富的“参谋”。
“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我又是残疾又没文化,如何脱得了贫?”陈任平第一次听到王定海讲解帮扶政策,既没信心,也不信任。
“正因为你没有门路,我才来帮你。”王定海激起陈仁平的脱贫志气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实现脱贫。
当王定海听说陈仁平有煮酒的技能,心里有谱了,“你就煮酒,煮好了我来帮你联系销路。”
两人顿时达成共识。
每天凌晨两点开始煮酒,一直煮到第二天上午11点,反复煮3次,再让高粱发酵15天……重拾煮酒手艺后,陈仁平一年能煮1000多斤高粱酒,一斤售价15元到25元不等。
陈仁平坚持土灶煮酒,煮的过程中耐心周到,因此酒的颜色清透,口感纯正。王定海的不断吆喝,帮他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陈仁平靠卖酒一年收入5万多元。
有了资金后,陈仁平又养起了生猪,去年先后养了25头生猪,收入5万多元。2018年12月,陈仁平一举脱了贫。
开门迎客发展订单卖酒
“老陈,下个月我家要办喜事,给我准备50斤白酒哈。”说话间,陈仁平的电话响起,老顾客又来订酒了。
煮酒5年,陈仁平积攒了不少回头客。大家凡是需要酒,都会主动和陈仁平提前联系。
有的顾客需要陈仁平送上门去,有的顾客为了暂避都市的喧嚣,便开车来到陈仁平家,买酒的同时参观煮酒的过程和农村风景。
这时,陈仁平也不吝啬。他会煮一桌农家菜,和顾客摆龙门阵交朋友。
这几天,陈仁平忙着在房屋背后挖酒窖。用酒窖存酒,便是顾客吃饭时提出的建议。
“在酒窖存放三五年后的酒,能卖上四五十元一斤。”陈仁平说,刚煮出来的酒通常卖15元一斤,在酒窖每多存放一年,便能增加5元每斤。
2016年,陈仁平在院坝挖了一个约10平方米的酒窖,存了1000余斤酒。有了酒窖,陈仁平不用担心酒会滞销,于是比以往更加勤劳肯干。
煮酒的同时,陈仁平还在继续喂生猪。猪圈现在有17头生猪,下个月,陈仁平还要买两头黑猪。
“酒糟用来喂猪,又降低了一笔成本。”陈仁平笑着说,今年争取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收两三万元,确保在脱贫的路上永远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