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打造“2+X”百亿级产业集群助力精准扶贫

涪陵区紧紧围绕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主线,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打造以榨菜、中药材为龙头的“2+X”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区域互补新格局,带动全区20多万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14000余户。
一、突出基地化种植,做大产业规模。坚持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核心牵引,推广“企业+农户+基地”合作模式,统一技术指导,规范划片种植,从源头上提高产品产量、做大产业规模。一是良种化种植。大力实施“品种换代”工程,建立渝东南农科院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长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研究中心”,推广榨菜杂交种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和千亩级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引进植入茶叶、脐橙等优良品种,累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榨菜、中药材、水果等新品种28个,培养“增福土鸡、涪陵黑猪、涪陵白茶”等地方特色品种5个。二是机械化耕种。研究出台购机补贴、维修补助、技术培训等惠民政策,推行农业机械化耕种收模式,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青菜头直播机械。转变“以机适地”为“改地适机”模式,推行“小并大、坡改缓、乱改顺、路相连、沟相通”的土地宜机化改造。三是股份化经营。探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行榨菜股份专业合作社、田园综合体等4种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公司+ 基地农户”“加工大户+基地农户”订单模式,出台“收益保险”、“最低保护价”等惠民政策,全区青菜头年种植面积72万余亩,收入达11亿余元,惠及60多万农民,其中贫困户4万多人;探索中药材收储、初加工环节股权化试点,成立股份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进行合股联营,推进形成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3种利益连接体,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双赢”。
二、突出多维度赋能,提升乡村产业质效。一是深化智能改造。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行动,推进车间和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启动建设1000亩绿色智能化榨菜生产基地,完成14条数字化生产线、100余套现代化生产设备引进投用,实现年半成品加工能力超80万吨、年成品生产能力超60万吨。打造集研发、创新、生产于一体的太极医药城,加速建设工业4.0标准的中药提取中心、中药材前处理车间,实现中药无人化、可视化、智慧化生产和管理,太极藿香正气液制造技术标准与应用获得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评比第一名。二是加强技术研发。构建榨菜、中药材两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等51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榨菜低盐腌制、膜分离技术、MVR蒸发等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创新自动脱盐脱水、无菌充氮包装、自动控温巴氏杀菌等15项先进工艺,研发世界领先的中药材微粒技术+膜技术,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8项。三是推动品牌塑造。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产品实施“三品一标”认证,通过科技改造、品质提升、市场深耕等方式打造特色精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186个,拥有“涪陵榨菜”“太极藿香正气液”等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其中“涪陵榨菜”品牌价值达147亿元,居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2位。
三、突出全业态融合,延展乡村产业链条。一是农商融合“拓市”。大力推进农商互联、融合创新,相继与北京菜篮子配送集团、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农业企业与淘宝、京东、重庆市农委“巴味渝珍”等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成立国际贸易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总额达21.7亿元。推广农特产品O2O销售模式,建成占地10000平米的涪陵电商产业园和352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打造“涪陵e生活”“农宜网”“尚尚吧”等10余个农村电商平台,2018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亿元,同比增长33.6%。二是农旅融合“补链”。推广“产业+基地+景点”发展模式,打造青菜头、胭脂萝卜、晚熟柑橘等特殊农业产业带,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体验游等新兴业态,举办涪陵榨菜嘉年华、南沱龙眼节、“石鱼出水兆丰年”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唱响春赏花、夏避暑、秋尝果、冬玩雪的乡村旅游“四季歌”,累计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14个、精品生态农业园24个、乡村旅游线路21条,2018年全区乡村旅游收入达57.5亿元,成功获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其中南沱治坪村、睦和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是农文融合“增值”。注重挖掘和保护农耕文明,建成农耕文化展览馆,开展传统村落现状调查分析和绘图保存,实施文物保护抢救性修缮工程,登记优秀古民居149处,成功申报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现代农业文化创意设计,建立国家级榨菜文化研究所,打造中国榨菜城、大顺中药材康养小镇、万松里民宿文化村等“巴都原乡”特色文化元素,开展榨菜工匠技师祭祖、中国味道峰会、焦石民歌大赛等文化活动,积极推广枳巴文化、榨菜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等传统文化,“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焦石民歌”等1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信息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