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县念好“三字诀”建好“三本账”

当前,扶贫脱贫工作进入攻坚期,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梁平县锁定10个市级贫困村、9728户28675贫困人口在2015年底全部脱贫的目标,践行精、实、真“三字诀”,建立基础、帮扶、成效“三本账”,全程记录监管扶贫脱贫工作,充分发挥其方向标、路线图、成绩表作用,做到领导重视、宣传动员、部门协作、资金整合、机制创新、社会参与、群众得到实惠、阶段性脱贫有成效,截止11月底,已完成90%以上的目标任务。
一、“精”建基础账,明晰“扶持谁”“扶什么”
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心组织扶贫源动力、精细拟定扶贫方案,是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前提与关键。
(一)精聚合力,增强信心干劲足。一是提升干部引领力。县、乡镇、村、组四级层层召开动员会、培训会1769次,培训干部3800人次,编印资料35000份。二是催生群众内生力。将市、县精准扶贫政策等印制成册,全部发放到贫困户,利用“12316、12582”服务平台发送短信232万条。三是增添扶贫新活力。组织文化团创编扶贫文艺节目5个,进村送文艺396场。四是激发社会凝聚力。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重庆扶贫专报等媒体宣传报道100余次。全县上下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用心用情用力抓扶贫的良好氛围,增强了贫困户脱贫信心,提高了干部扶贫责任感。
(二)精确摸底,建档立卡识别准。一是宣传发动。通过会议、标语、专栏、报刊、宣传册等广泛宣传建档立卡政策解读及操作流程,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入户调查。按照“四类走访工作法”,逐村逐户对贫困户的家庭人员、住房、产业、收入等进行深入调查,重新识别出深度贫困户1256户3466人,一般贫困户8472户25209人。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实现精准摸底基础上,每月收集贫困村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进度。
(三)精拟方案,整体脱贫方向明。制定出台“1+19”扶贫攻坚方案,即通过“六个一批”实现“一户一策”全覆盖,解决贫困户“怎么脱贫”的问题;通过贫困村驻村全覆盖、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建立县级部门、乡镇和贫困村三级工作联动机制,解决干部“怎样扶贫”的问题。
二、“实”做帮扶账,践行“谁来扶”“怎么扶”
实而得力的队伍,实而有效的措施,实而充足的资金,实而新颖的模式是实现贫困村销号、贫困户越线的重要抓手和保障。
(一)组建七支队伍。一是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指导扶贫攻坚工作。二是万户脱贫工作队,由33名县级领导担任督导长,指导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三是整村脱贫帮扶集团,由1名县委常委、1名县级领导担任牵头领导,整合8-9个县级部门为成员单位。四是驻村工作队,采取“1+2+3”模式向贫困村派驻一支不少于6人的驻村工作队。五是专职第一书记,选派10名优秀年轻、后备县管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六是大学生村官,向市级贫困村选派10名大学生“村官”助推脱贫攻坚。七是优秀本土人才,选配1名35周岁以下、本土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到村挂职。
(二)实施三项制度。一是做实“五大任务”责任制度。即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宣传扶贫攻坚政策法规,解决脱贫增收瓶颈,提升贫困户脱贫信心。二是做到“三个至少”走访制度。即各帮扶责任人按照每周至少电话联系帮扶1次,半月至少到户走访帮扶1次,每月至少阶段分析增收成效1次,做到帮扶有实效。三是确保“三个有”档案制度。即有“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脱贫方案和规划,有“一对一”、“一对几”结对帮扶办法,有“一户一档”信息薄,实现“户有牌、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备案”。
(三)整合三类资金。统筹整合财政资金、部门项目资金、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1.5亿元,保障扶贫脱贫需要。安排每个市级贫困村800万元以上扶贫资金,重点支持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和完善基础设施;安排县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以“以奖代补”形式重点扶持非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安排2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聚焦重点贫困家庭、“插花”重点贫困人口;募集社会资金703万元。
(四)创新三套模式。一是探索“产权划转”扶贫。为帮助“三无”(无资金、无劳力、无技术)贫困户脱贫增收,在福禄、铁门、文化等镇乡,用扶贫资金、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置换产权、免费配股,并实行弹性退出机制,使256户731名深度贫困户能短期脱贫、长期稳定增收。二是试点建立扶贫信息系统。设立贫困户基本情况、帮扶措施、帮扶过程、帮扶成效、后续帮扶、其他情况“六大”模块,及时展现乡镇扶贫脱贫动态情况,方便查询、管理。三是探索融资扶贫。在市级贫困村福禄镇青桥村成立全市第一个村级融资担保公司——重庆市特惠农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优先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等资金缺乏问题,现已发放贷款40万元。
三、“真”算成效账,严防“被脱贫”“再返贫”
真实的数据、真切的图片、真正的长效增收机制是扶贫脱贫效果的充分体现,是巩固扶贫脱贫成果的重要补充,避免“被脱贫”、预防“再返贫”。
(一)一套数据,多方认可。一是算清贫困户家庭收入账,让其认可已越过贫困线,防止“个别贫困户不愿脱帽”现象;二是通过产业发展、设施环境改善的数据与效果,让群众认可整体脱贫,防止社会上“时间一到自动脱贫”、“编造数据被脱贫”“吐槽”声。截止11月底,全县为贫困户、贫困村发展蔬菜6500亩、梁平柚5410亩、李子3000亩、花椒4600亩,生猪2万头、山羊8600只、禽类5万只,硬化村道70多公里、新建生产便道110公里,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52处,实施人居环境改善2000余户。
(二)两相对比,彰显实效。一是收入对比。通过入户调查,以“梁平县2015年贫困户收入明细调查表”、“贫困户入户调查登记表”、对比分析表为“据”,客观真实反映贫困户收入水平的明显变化。二是面貌对比。以住房、产业、生活三类照片为“证”,以帮扶干部“走访帮扶日志”为“依”,真实反映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反映干部全力亲情帮扶之实。
(三)三大机制,长效防返。一是创长短结合产业发展机制,脱贫不脱产业。在实施短期增收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柚子、李子、花椒、渔业、生态养殖等长效持续增收产业,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项,以产业保证持续增收。二是创经常性继续培训机制,脱贫不脱培训。通过“农民田间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式,让贫困户在脱贫后也能“上学”,以智以技奔小康。三是创预防后续返贫机制,脱贫不脱扶持。设立县、乡两级后续扶持基金,重点加强对脱贫贫困户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加大贫困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造力度,预防返贫现象发生。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