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政策要点

脱贫攻坚工作与经验做法系列之十八:石柱县

日期:2016-05-20

  

 

汇集资源、聚焦贫困,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一、资源整合坚持“管得住、用得好”。按财政扶贫资金为牵引、行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资金整合原则,认真落实“集中、严管、规范、高效”8字方针政策,落实政府整合资金责任制,出台县级资金整合办法,集中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基本、最急需的问题。2015年,全县共争取市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9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2.98亿元、筹集社会资金0.35亿元。一是市级部门下达的资金,打捆投入到贫困村。二是县级行业部门资金优先用于整村推进村。三是建立扶贫资金与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让贫困户直接享受市、县帮扶政策。四是县本级设立扶贫开发工作专项基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非贫困村农户产业发展补助。

  

       二、驻村帮扶保证“吃在村、干在村”。按照“扶贫驻村工作队由4—5人组成,乡镇班子成员任队长、县级帮扶部门副职领导任副队长、县级帮扶部门中层干部和乡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要求,在对85个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基础上,延伸到全县所有涉及贫困人口的村和涉农社区。一是对全县驻村干部开展岗前培训,加强扶贫政策、工作流程、具体要求、群众工作等内容培训,着力提高驻村工作驾驭能力。二是督促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坚持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听取驻村工作队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三是对县级部门驻村干部,由派出单位根据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提出的意见确定考核等次,杜绝驻村工作流于形式;制定联系部门到户帮扶明白卡、到户指导日志,建立村级脱贫攻坚台账,使贫困户明白“谁在帮扶”、让帮扶干部清楚“帮扶差距”。四是强化日常管理,按照“吃在村、干在村”的要求,结合贫困户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脱贫计划、落实脱贫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生活生计困难,并认真记录工作日志。

  

       三、建档立卡明确“扶持谁,扶真贫”。一是逐村、逐户采集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受扶持情况、帮扶情况、收支情况等,将采集的数据及时、准确录入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启动财政供养、入股股东、购好车、购商品房等“四类人员”清理工作,杜绝穷人政策让富人享受。三是完善新增的“因灾致贫详情”、“其他致贫原因”、“详细病种”、“收支情况”等指标,做到扶贫对象相关信息完备、真实。四是按照“五步工作法”要求,扎实推进贫困户动态调整,精准识别出脱贫群众。

  

        四、政策宣传做到“家家晓、户户知”。一是按教育培训、医疗救助、劳务就业、特色产业、扶贫搬迁安置分类汇总到户扶贫政策,印制《石柱县精准扶贫到人到户政策选编》1.8万本,制作扶贫政策宣传挂历(台历)1.8万册,做到每个贫困户、每个帮扶干部人手一本(幅),并由结对帮扶干部进行政策解读,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二是各乡镇(街道)、村组采用粉刷石灰标语、拉横幅等方式,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三是在石柱报、中国·石柱网、石柱电视台等县级主流媒体增设扶贫攻坚“权威解读”“专题访谈”“重要评论”“领导部署”“贯彻落实”等栏目,全方位展现全县众志成城攻坚氛围。

  

        五、到户措施实现“有增收、有保障”一是产业带动。对5736户脱贫户落实到户补助资金1297.2万元,户均补助2261.5元。二是搬迁安置。完成搬迁安置8285人,其中贫困人口1546人;对111户349名深度贫困户实行了“兜底”搬迁。三是培训转移。完成贫困劳动力输出7500人,其中县外务工5500人,县内工业园区及场镇周边务工2000人;突出就业再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达87%。四是医疗救助。建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包片包户到贫困村、贫困户上门巡回义诊制度,先后巡诊9326人次、免费送医送药93.45万元。五是教育资助。采取免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等方式帮扶救助贫困学子8.33万人次;为3121名贫困学生发放生源地贷款2050万元;筹集资金412.3万元,资助916名贫困大学新生。六是低保兜底。将农村低保由每月215元提高到每月230元,将5885名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调度低保结余资金1000万,对部分生活困难贫困户实施临时救助。

  

       六、社会力量扶贫“献爱心、正能量”。一是全年累计争取中核集团、山东淄博、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江津区社会扶贫资金0.35亿元,实施项目26个,集中在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加强对贫困村的帮扶。二是以“10.17”第2个扶贫日暨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爱心捐赠活动、访贫慰问活动、行业扶贫活动、公益慈善活动、乡贤‘春晖行动’”等五大行动,筹集善款42.39万元。三是成立扶贫开发协会,动员50位社会爱心企业负责人、爱心人士成为会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扶贫。

  

       七、脱贫机制创新“保稳定、保长效”。一是深化财政资金入股委托扶贫机制。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杠杆,吸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采用让贫困群众入股分红、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定向提供农副产品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财政扶贫资金保值增效和滚动发展,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共赢。特别是“石家乡模式”,得到中央、市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探索了“辣椒小企业之家”贷款融资新模式,采取“中央银行再贷款+石柱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农户自筹和扶贫资金+产业资金)+商业保险、政策性保险”模式,利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引导石柱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按1:10比例发放低利率扶贫贷款,精准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三是完善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在推行第三方审计扶贫资金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第三方验收扶贫项目的新方式。

  

      政策法规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