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政策要点

脱贫攻坚工作亮点与经验做法系列之十七:丰都县

日期:2016-05-20

  

 

统筹谋划思路清、帮扶措施招招实

 

 

  丰都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取得较好效果。

  一、建档立卡注重“精准识别”。丰都县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努力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措施实、效果好。按照贫困村“八步二公示一公告”、贫困户“八步一公示一公告”的识别流程,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进一步完善县、乡、村、户四级台账,涵盖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举措、帮扶措施、帮扶单位、帮扶成效等内容,形成大数据库,确保每村每户的情况都一清二楚、脱贫措施都务实有效、帮扶成效都实在可信,每一级都有据可查、精确无误,并实现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二、任务下达锁定“一票否决”。丰都县将全县实现9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7.19万贫困人口脱贫“越线”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贫困村、贫困户、县级相关部门单位,并明确责任、时限、标准等。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把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全力高效推进,对“拖后腿”“有欠账”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三、规划编制体现“量体裁衣”。编制完成“1+5+N”的县乡村户四级规划。“1”即全县扶贫攻坚总体规划;“5”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教育培训五个专项规划。“N”即各乡镇(街道)扶贫攻坚总体方案。为切实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规划编制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修改,逐级审批”,通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纳意见,努力使规划“三符合”,即与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与群众期盼相符合。

  四、政策制定做到“落地生根”。认真学习领会中、市扶贫攻坚政策精神,结合丰都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顺应群众需求,先后出台“1+3+17”系列文件政策。在政策落实方面,根据我县扶贫脱贫实际,重点针对因学、因病、因灾、因残、因丧失劳动力等致贫户,采取分层分类、一户一策方式,出台财政扶持、保障兜底、教育资助、医疗保障、残疾救助、受灾救助、住房保障、创业就业、金融支持、宅基地复垦及退耕还林倾斜10类政策。特别是通过设立1000万元全县特殊困难基金,对现行扶贫政策救助扶持、兜底后仍无法脱贫的特殊贫困户,予以“再兜底”;设立3000万元非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非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实行“就业前培训全覆盖”,全面消除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对贫困户给予70%以上的农业保费补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住房商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等,充分发挥政策的保障和扶持作用,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把政策兑现落实纳入全县便民服务重点内容,由各职能部门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加强宣传,优化流程,高效办理。从教育、卫生、民政、人力社保等民生部门抽调人员,成立4支民生帮扶流动工作队,逐个乡镇(街道)、逐个村(社区)解决特殊困难贫困户的问题,确保其如期脱贫越线。定期开展督查,确保政策落实“不受阻”“不悬空”“不缩水”。

  五、难题化解采取“对症下药”。一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制定《扶贫攻坚资金整合方案》,全县拟筹措资金13亿元。确保每个贫困村投入800万元以上。目前,已整合投入资金5.6亿元。二是加紧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八难八有”要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照标准、缺啥补啥”原则,以道路、水利为重点,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核心,突出区域性农业产业项目发展,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敲定通达路、人饮安全、便民服务中心、产业及产业路等项目1064个,并分项逐村下达建设计划,通过明确责任边界,实行打表推进,并组建2个基础设施建设专家组巡回指导督查,加强项目安全质量管理。三是大力抓好产业发展。围绕“每个村1个以上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以肉牛为主的“1+6+X”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增收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电商产业发展,确保贫困户通过产业持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有效防止返贫。组建113人的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团,进村入户指导产业发展产业项目。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或土地经营权入股、返聘务工、订单种养、保护价收购、财政性产业资金50%量化到农户、持股分红以及畜禽领养、托养等方式,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充分受益,增加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以“互联网+”助推贫困村脱贫,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农村淘宝项目于去年“双十一”正式开业运营。目前,已拨付产业扶持资金1.9亿元,1.2万贫困户发展规模种养项目591个。肉牛、红心柚、中药材、有机大米等重点扶贫产业达到22万头、7.5万亩、3万亩、1万亩。产业带动“三权”入股农户5810户,流转土地18万亩,今年贫困户人均可增收800元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以“互联网+”助推贫困村脱贫,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农村淘宝项目于去年“双十一”正式开业运营。

  六、帮扶群众做到“真心实意”。坚持把群众的贫困当作自己的贫困,把贫困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解决,带着感情、竭尽全力做好扶贫帮扶工作。一是强化结对帮扶。建立“三包”结对帮扶机制,市管领导干部包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包贫困村,县乡村三级干部包贫困户,实现帮扶到户全覆盖。帮扶部门重点从帮助贫困村找准脱贫门路、提升脱贫素质、改善基础条件、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抓好走访联系、代办服务、引进项目、协调事项等工作,提高帮扶实效。市管领导干部定期组织与乡镇(街道)、帮扶部门、驻村工作队一道专题研究、协调解决联系扶贫攻坚具体难题;一般干部职工主要帮助联系贫困户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提供,尽力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目前,全县干部职工共入户结对帮扶18519人次,落实帮扶资金1854万元,帮助解决具体问题6560多个。二是强化驻村帮扶。向每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每个队3—4人,实行“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把“每周住村4晚,每月驻村工作时间20天以上”作为硬性纪律,并对履职不好的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召回”问责、撤换另派。驻村工作队员重点抓好宣传方针政策、摸清村情民情、制定脱贫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培育集体经济、抓好脱贫培训、解决民生困难、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组织建设等10大任务,不脱贫不撤回。三是强化社会帮扶。加强与国家水利部、国家民委、河北省、山东枣庄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支持。通过发倡议书、寄动员信等方式,动员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丰都籍在外成功人士等,在资金、项目、平台、信息等方面帮助支援扶贫攻坚。精心谋划搞好“扶贫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扶贫宣传、走访慰问、扶贫募捐、认建认捐等活动,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扶贫攻坚。截至目前,已募集捐赠资金2000余万元,各类社会帮扶项目资金达3.1亿元。

  七、工作推进务求“真抓实干”建立五项机制,确保扶贫攻坚“硬碰硬”“实打实”。一是建立高位推动机制。组建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由县委专职副书记主抓,县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分设综合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宣传报道、督导检查等六个工作组,专门负责全县扶贫攻坚的统筹谋划、决策部署、沟通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强化工作力量和保障。二是建立定期研究机制。坚持“县委常委会每月至少听取一次专题汇报,领导小组每月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每月进行一次督查通报,双月召开一次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扶贫攻坚中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周例会制度,及时总结上周工作,研究细化下周工作。三是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主要是解决好共性与个性问题。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共性问题,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监管、竣工验收,乡镇(街道)、村负责组织实施;对产业培育、高山搬迁等个性问题,由乡镇(街道)负责,行业主管部门强化指导、通力协作。四是建立真督真查机制。组建扶贫攻坚专项督导小组,每月按督查清单开展专项督导,对各单位按“好”“一般”“差”排位,并在全县通报,在丰都日报、丰都电视台开设“光荣榜”“后进台”公开。同时,组建两个常态暗访组,采取“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打招呼”的方式,开展常态化暗访。五是建立专项考核机制。对乡镇(街道)扶贫攻坚的考核权重提高到50%、县级行业扶贫部门提高到30%、其他单位提高到20%,并实行单项考核、捆绑考核。

   政策法规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