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开展脱贫攻坚 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开州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六个精准”、落实“五个一批”,下足“绣花”功夫,从严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州大地落地生根。
一、对标对表,深学笃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一是扣正 “扣子”。制定每一项文件、出台每一项措施,都要反复对照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和指示,全方位对标看齐,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中央和市委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开州区脱贫攻坚的具体方案和实际行动。
二是担好 “担子”。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主持召开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11次,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18次,各类专题会、现场会、调度会100余次,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各镇乡街道、帮扶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压力、上下联动,把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和干部。
三是钉紧 “钉子”。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细则》,将脱贫考核占比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40%。分类考核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大学生村官。实行镇乡街道和帮扶部门捆绑考核,对完不成年度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定《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暂行办法》等制度,成立5个业务指导组、40个职能工作组、8个专项督查组,紧盯基层一线督导督查,做到全区所有镇乡街道每月至少巡查1次,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制定领导蹲点、干部遍访制度,确保驻村工作队2/3以上的时间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建立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召回制度,调整不胜任干部15人、诫勉18人、通报批评37人,倒逼干部落实责任。
二、把握内涵,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采取逐村、逐户、逐人“过筛子”的办法,坚持“应进必进、应出尽出、应纠则纠”的基本原则,重点关注深度贫困问题,建立大数据核对机制,把好扶贫对象识别“最后一关”。2017年8月新增识别扶贫对象4029户10676人,清理“四类人员”15106人,标注“不再享受扶贫政策”的“稳定脱贫”对象5732户22007人,识别市级深度贫困镇1个(大进镇)、区级深度贫困乡2个(五通乡、麻柳乡)。2017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过程中,新增1035个贫困户3210人,返贫218户734人,将2290个就近就地“农转城”人员纳入档外管理贫困对象,做到“应进必进”“应扶尽扶”。
二是精准安排项目。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逐村逐户完善“村规划”“户办法”,实施清单管理;扎实做好深度贫困乡镇规划,与周边乡镇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实施路、水、电、讯、房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扶贫项目1579个。新改扩建脱贫村村校23所、标准化卫生室132个、便民服务中心50个。
三是精准使用资金。2015年来,采取“先集中归口、再统一安排”等方式,先后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093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0.10亿元、融资资金8.45亿元、争取对口支援等帮扶资金1.85亿元、募集捐赠资金0.4亿多元。制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零容忍”惩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2015年以来,共纪律审查43件100人。
四是精准措施到户。实施“菜单式”精准帮扶,“点对点”对接贫困户脱贫需求。组织农业专家编写24种扶贫增收模式,按照自愿原则,指导贫困农户选择1种或几种种植养殖模式,发展增收产业。创新金融扶贫,充分发挥开州民丰互助合作会的优势,增设合作会分会和工作点,实现对全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对自愿交纳一定会费入会的贫困户,财政为每户贫困户配缴100元会费,让其享受合作会按身份会费额放大50倍借款、免担保、免抵押、低利率、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目前已有6030户贫困户入会,为3622户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1.05亿元,授信贫困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五是精准选派干部。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结合乡镇换届,将89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重点乡镇任职,选优选好党组织书记,同步配强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委员,建强脱贫攻坚战斗部。精心组织村级换届选举,换届后班子结构明显优化,书记平均年龄下降1.2岁,大专以上学历的提高16个百分点,141名本土人才进入贫困村“两委”班子。根据制约贫困村发展突出问题,设定组织软弱涣散、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类别,成立区级领导任团长的40个扶贫工作团,整合82个区级部门、227个企事业单位骨干力量,精准配强427个驻村工作队,精准选派135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1.2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乡乡有工作团、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帮扶干部”。制定《领导蹲点、干部遍访制度》,确保驻村工作队2/3以上时间吃在村、干在村、住在村。
六是精准脱贫成效。强化宣传引导,扎实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注重用身边勤劳上进、主动脱贫、带头发展的先进典型教育人,调动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健全完善乡镇自查、区级检查、第三方评估、满意度调查“四位一体”的工作评估机制,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被脱贫”。对已脱贫人口继续落实到户到人政策、持续实施干部结对帮扶,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三、精准滴灌,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围绕“选准特色产业、扶持新型主体、构建利益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的思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07个、合作社197个、家庭农场172个、种养大户198个,实施扶贫产业项目600余个,发展山羊、生猪、家禽等26万头(只),发展水果、蔬菜、中药材、饲料桑等基地16.3万亩,实现产值6.05亿元,建成80余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300个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站点和120个乡镇村快递物流配送站点,带动贫困户2.36万户,产业扶贫户均增收4700元。支持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将财政扶贫资金以股本金的方式安排到合作社,合作社按每个贫困人口2000—5000元的标准配股到贫困农户,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全区已试点7个乡镇13个村,入股土地4032亩、折价2800万元形成股金,可变资本金形成股金245万元,带动社会投入1703万元,1297户贫困农户变股东,预计今年人均获利800元。大力发展光伏扶贫,选择135个市级贫困村未利用地、闲置村校(村社公共设施)、水塘鱼池、农房屋顶、办公用房屋顶等可利用区域规划建设光伏发电站,为贫困户提供长效产业增收途径。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宜搬则搬、宜改则改”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应改尽改”。计划完成16900名贫困人口搬迁建(购)房,其中2016年7600人、2017年7000人、2018年2300人。目前,2016年建设任务已完工,并下达资金3.76亿元、实施配套项目248个;2017年下达搬迁计划13500人,含2017年、2018年两年计划搬迁指标和2017年新增贫困人口搬迁对象,在2017年12月底可全部完工,已下达配套项目资金4.53亿元。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资金直补到户、聘用专职管护人员,让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15年以来,退耕还林涉及贫困户13650户、户均每年直补450元以上;天然林保护涉及贫困户28765户、户均每年直补270元以上;聘用建卡贫困户专职管护人员325人,每年人均管护费6000元以上。争取市级专项资金800万元,其中用于市级贫困村300万元,保证每个贫困村至少配备保洁员2名,全区聘用贫困户保洁员270名。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2015年以来,落实教育扶贫资助贫困学生7535.24万元、106190人次;其中,学前教育阶段859.79万元、15922人次,义务教育阶段1437.12万元、32994人次,高中教育阶段4317.08万元、55145人次,高等教育阶段921.25万元、2129人次。贫困户中,资助学前教育1540人、义务教育12391人、高中阶段4390人、大学阶段估算5644人。深入实施产业骨干人才、“雨露计划”、“一户一人一技能”等培训计划,加大贫困人口订单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力度,帮助1.2万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农村低保标准(350元/人/月)高于扶贫标准(300元/人/月),严格评审程序和标准,将符合条件的8830户22618人不可扶持、不可开发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安排专项资金1320万元,为所有贫困人口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建立扶贫医疗救助专项资金1500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医保目录外的医疗费用负担。开展贫困户疾病筛查全覆盖,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患者实施自付费用控制政策,在乡镇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控制在10%以内,区级医疗机构控制在20%以内。9种大病费用控制在15%以内,采取“普惠+特惠”“分级+分类”“政府+社会”等方式,对特殊困难贫困人口的重病、慢性病患者费用自负部分进行叠加报销和专项救助。推进“一对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四、探索创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上新台阶
一是推行“工作团+工作队”模式,创新帮扶模式。成立区级领导任团长的40个扶贫工作团,整合82个区级部门、227个企事业单位骨干力量,精准配强40个驻乡工作队、427个驻村工作队,精准选派135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1.23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乡乡有工作团、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帮扶干部”。实行领导蹲点、干部遍访制度,区级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每月遍访驻村蹲点1周以上,走访所联系镇乡街道深度贫困村和最偏远村,实地专题研究,现场解剖、解决问题,督导工作。驻乡工作队由帮扶部门的1名副职领导、5名区级机关干部组成,长期驻守镇乡街道,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落实驻村工作队每月2/3以上的时间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用绣花功夫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推行“合作会+贫困户”模式,创新金融扶贫。充分发挥民丰互助合作会的优势,由区财政补贴开办费,增设合作会分会和工作点,实现对全区135个贫困村、3.36万贫困户全覆盖。对自愿交纳一定会费入会的贫困户,区财政每户每年再增缴100元会费,让其享受合作会按身份会费额放大50倍借款、免担保、免抵押、低利率、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现已为5490户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1.7亿余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是推行“配股+分红”模式,创新资产收益扶贫。积极推广“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滚动使用”的扶贫模式,支持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村内贫困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推动资源变成资本。同时将财政扶贫资金以股本金的方式安排到合作社,合作社按每个贫困户2000—5000元的标准配股到贫困农户(最高配股户均2万元),农民变成股民,按股分红,增收脱贫后财政配股资金调整到还没有脱贫的贫困户。整村脱贫后,配股分红归集体所有,专户存储,用于村内低收入户大病、读书及其他特殊困难救济。截至目前,已在25个乡镇51个贫困村示范推广,覆盖贫困人口近3.2万人。
四是推行“配菜+点菜”模式,创新产业扶贫。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游则游原则,组织农业专家编写24种扶贫增收模式,对每种模式的投入、产出及收益做出具体分析。将增收模式资料编印成册发给每个扶贫工作团、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责任人,按照自愿原则,指导贫困农户选择1种或1种以上种植养殖模式,并对所需技术进行免费培训和指导。截至目前,已覆盖贫困农户2.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