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创新开展“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巫溪县针对部分贫困群众脱贫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够等现象,创新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摒弃“等靠要懒”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
一、鼓足勤劳致富精神干劲,引领扶贫价值主流
一是让绝不掉队的决心扎根群众心窝。将中央、市县脱贫攻坚的决心贯穿于工作始终,找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开展“真、善、美在巫溪”、“知、爱、兴在巫溪” “人人都是巫溪形象”、“认同感教育”等创建活动,通过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点燃群众致富的理想。二是让勤干实干的品行成为价值主流。把群众价值认同感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扶贫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创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语、扇语、鼓语、手语等宣传语言10余种,通过“道德讲堂”、“135评书讲堂”、“理论龙门阵”等平台,积极引导群众主动作为,树立勤劳实干的致富观,在乡村农家形成人人实干,自觉实干,始终实干的良好氛围和习惯。三是让比学赶超的声势带活田间地头。制定文明单位脱贫攻坚专项考核细则,在“回乡实践”、“党员干部进村进社进家庭”、“网格管理”等探索与实践中,发动158个文明单位2000余名干部职工志愿参与到驻村扶贫工作;首创提出“新闻扶贫”的思路,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本地主流媒体扎实有效的宣传报道,形成人人参与、相互鼓励、你赶我超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法治德治村规民约,吹拂扶贫文明新风
一是宣讲政策法规与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瞄准农村在政策宣传的盲区和死角,把“总管、村社干部、退休教师、乡村贤达、农技推广员(经纪人)”等五种群众熟悉的积极力量培育成1000余名基层宣讲家,长期在群众身边宣讲政策法规、传递冷暖、解疑释惑;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党情、市情、县情、民情“六情”宣讲活动,通过“政策赶场”、“法律知识进农户”等平台,把党的声音、国家的扶贫政策及法规以说辞、快板词、顺口溜、五句子山歌、故事小品、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一听就懂,便于记忆,乐于接受,善于执行。二是完善村规民约与实现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农村精神扶贫建设中,根据法律法规和村民生产生活实际,发动群众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升,切实让群众准确辨别并主动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拂城乡。三是推动文化服务与丰富文化活动相结合。多方筹资完善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村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户基本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品牌活动,鼓励乡镇、村、社区、村民集中居住片筹建文艺宣传队,健全文艺协会组织,重点打造了九泉李花节、白鹿菜花节等一批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品牌,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四是把倡导节俭风尚与纯正人际关系相结合。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健全基层民主的自我管理,推行“总管讲堂”,由群众自发选出德高望重、群众信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号召能力的人在红白喜事中担任“总管”,引导村民不办“无事酒”,减轻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掀起文明节约新风尚。
三、发掘积极向上乡贤文化,宣扬扶贫典型事迹
一是在开设道德讲堂中构筑道德高地。建成各类“道德讲堂”206个,举办“道德讲堂”宣讲活动680余场次,通过道德交流等系列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将“ 农民讲习所”、“认同感教育”等品牌融入旅游业、生态特色产业链建设中,让乡村产业的变得智慧,带动贫困群众致富。二是在传承家风家训中讲好乡贤故事。广泛开展“寻家风晒家风学家风”群众活动,发动群众提炼整理本族、本户家风家训,讲好乡贤故事,通过装裱悬挂家风家训,互评互议,逐级评选“最美家风”,在传承家风家训中感化左邻右舍,和谐邻里关系,促进乡风文明;开展“我心中的最美家风”征文演讲、“我为家风代言”等主题活动,通过家风培育这个“小切口”带动城乡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共同脱贫致富。三是在挖掘身边典型中传承乡贤文化。以“感动巫溪十大人物评选”、“身边好人微访谈” “致富带头人”等活动载体,广泛开展“身边好人”选树活动。先后涌现出国家级、市级、县级、村(社区)“巫溪好人”400余人。通过编印《巫溪好故事》、《永远的雷锋》、《小人物讲大道理》、《回眸感动》等读本,讲好乡贤故事,润物无声般的道德熏陶酝酿出中国好人董永才、“全国道德模范”赵世术、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刘坤贤、“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陈礼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姚厚芝等一个个群众口口相传的道德楷模,乡贤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四是在宣扬好人能人中带动结对帮扶。在推选宣传好人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提升好人,不断把好人变成巫溪形象代言人,不但净化他人心灵,同时传递信息、传授技术、扶贫帮困,争取“一个好人带一片”。全国孝亲敬老楷模吴显才二十多年不但自办敬老院,还领头村民掌握先进技术、修路补桥,发展产业,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