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五项精准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代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云阳县针对全县414个农村(社区)成立的576个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五项措施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精准选人,提升干事能力。发展好不好,关键看干部,云阳县把干部的“思想动力、行动能力、后继有力”贯穿集体经济发展始终。一是选好选准干部。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采取从本村中“找”、从外出人员中“引”、从邻村中“调”、从机关中“派”等方式选优配强,着力培养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全覆盖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对壮大集体经济无举措、无思路、无成效的,果断进行组织调整。二是激发干部积极性。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和村(社区)干部待遇报酬定期增长机制。加大从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事业干部力度,拓宽村干部发展空间,增强村级岗位吸引力。改进考核激励机制,将村干部(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经济待遇、驻村工作队目标绩效考核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三是提升干部能力。建立县、乡两级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基地。2019年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为2000多名村干部(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10余场次;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为700多名村干部(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10余场次产业发展技能培训,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村(社区)专职干部队伍,引领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精准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围绕“发展好、销售好”的思路,着力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一是选准产业。立足各村资源优势,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市场行情、技术保障、群众意愿等因素,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旅则旅,防止一哄而上,套用一个模式。把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进农业由增产转向质量效益提升,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如盘龙街道青春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药用银杏2000亩、脆香李800亩、“全株”玉米200亩,新建银杏烘干厂1座,村集体经济2019年预计将达30万元。二是长短结合。考虑家底和群众心理预期,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短平快”的致富产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根据自然地理区位条件,谋划实施一些长远发展、长效稳定的增收产业,让群众通过产业来持久增收致富。如上坝乡东阳村,通过发展养殖生态黑猪,种植糯玉米、种植中药材200亩,当年村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同时,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黄石镇老屋村,在柑橘产业发展中,村集体通过统一经营农药销售、柑橘销售、技术及劳务服务等,去年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三是深化改革。制定了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全面铺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鼓励村集体经济模式向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资源开发型等发展,鼓励村(社区)干部带头兴办实体模式。如人和街道凤岭村利用千峰水库水资源,修建自来水厂,村集体每年增收超过4万元。有条件的地方,突破村域界限,引导产业相同、资源互补、相邻相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经营。
三、精准扶持,强化政策保障。结合各村发展基础和发展实际,明确重点,分类给予引导性支持或资产性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建立健全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大专项”和任务清单设置机制及资金分配机制。创新扶贫资金补助方式,完善“改补为借、改补为股、改补为投、改补为酬、改补为奖”的政策标准和操作办法。目前可按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5—20万元、20万元以上进行分类扶持,将空壳村“扶上马”,有一定资源优势基础的村“加速跑”,基础条件好的村“跑得好”。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创新土地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集体产权抵押产品和融资服务模式,如高阳镇乐公村,通过对闲置村校出租招商,引进业主兴办养老院,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1.5万元;南溪镇南木村流转集体山林1056亩,村集体收益9万元。搭建“惠农通”“商易通”等平台,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组织村级集体经济融资担保费用按规定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支持保险机构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开发新的保险品种,防范化解生产经营风险。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支持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加工等涉农经济活动以及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活动,按规定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纳税人从村集体组织购进的免税农产品,按规定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四、精准施策,实现共建共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真正让群众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是完善民主决策制度。通过“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公告和结果公示”的决策公开制度,在重大投资、股权合作、收益分配等方面,真正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二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深入开展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保底分红等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让群众更多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等环节收益。如后叶镇吉庆村2018年从集体经济中拿出16万元,用于发放过年物资,并对“五保”“三无”和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实施“蛋奶工程”。三是创新群众参与方式。引入市场主体组建股份公司,支持农民合作社转型发展为农村股份合作社,构建“股权平等、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机制。对村集体经济的收益,按照法律法规及组织章程规定计提不少于40%的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滚动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再按股分红,原则上每年分配一次。同时,坚持无效益不分配原则,严禁举债分配。
五、精准管理,确保阳光运行。完善群众认可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经营发展行为,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制度,专设银行账户,实行独立核算。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控制,防止分净吃光,增强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推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构建形成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承担村民自治事务管理职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职能的治理结构。建立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报告监管制度,做好集体资产、资金使用公示公开。规范合同文本、收入票据、支出原始凭证管理和支出报销审批程序和内部牵制制度。加强债务监管,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负债与经营性资产比例达到100%以上的,开展风险评估和经营指导。二是加强外部督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对集体资产、资金、资源进行监督管理。推行村财乡代管方式由乡镇代理账务。依法依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监察、审计等监督,对村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零容忍”态度加大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防范“有钱乱花”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