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资金项目

重庆市深贫乡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日期:2018-08-24

        我市在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多策并举,以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治理贫困农村“脏乱差”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对外提升了贫困农村形象,增强了生态旅游吸引力,对内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第一,坚持规划项目引领。实施深度贫困乡镇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路、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行政村通畅率100%,社(组)通达率100%,户户通人行便道;户户有安全饮用水;农村电网改造户达100%;农村危旧房改造达100%,普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实现村容村貌文明整洁。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规划的重要内容,将“有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作为贫困村整村脱贫的基本标准,将“生态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作为贫困村提升工程的重点任务,组织专家逐一进行评审。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共规划实施项目2372个、规划投资  162.3亿元,其中:人居环境整治类项目198个,规划投资19.8亿元,占比达12.2%,重点推进巴渝民宿建设、沟渠整治、人行便道、庭院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户改厨、改厕、景观小品等项目建设。截止今年6月底,已启动实施人居环境项目75个、投资6.9亿元。

        第二,坚持突出重点施治。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治污”。完善“村收集、乡集中、县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配备垃圾桶、垃圾箱、垃圾中转站等设施,解决全向垃圾处理出口问题。村(居)支两委组织村民对辖区内主次干道公路两旁、村居住区的存量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对存量建筑垃圾及时处置。建立村社干部包户、公益岗位包段责任制,结合扶贫干部大走访行动,现场打扫道路沿线、公共区域、房前屋后等区域卫生,消除生活垃圾、白色垃圾、陈年垃圾。二是“靓房”。结合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优先实施深度贫困乡镇危旧房改造和整治提升,力争2018年前深度贫困乡镇14.6万户危房全部改造完成。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按照“先动环境后动房”的方式,首先做好聚居点路网建设、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空间治理,有序推进房屋外立面风貌整治。推广农村民居标准图集,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提高农村建筑工匠从业水平,提升危房改造质量和安全。三是“美环境”。开展农户庭院整治行动,组织扶贫帮扶干部对农户房前屋后整治、院坝硬化、改厨、改厕、周边绿化、亮化、污水、垃圾处理等进行集中整治,对农村乱搭乱建、彩钢棚、私建圈舍、废旧偏房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等建筑物进行强制拆除,贫困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明显整治。

        第三,坚持政府市场发力。一是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市财政每年新增安排每个深度贫困乡镇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区县政府统筹落实资金1000万元,市级相关部门计划落实项目资金50亿元,用于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二是用好金融信贷资金。国开行、农发行、农行等金融机构为18个深度贫困乡镇提供单列贷款计划、利率优惠、期限较长、绿色通道审批的信贷资金200亿元。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深度贫困乡镇探索农户共享产权投资模式,积极推进巴渝民居,目前已在城口、巫溪、鼓水等深度贫困地区建成5个项目,累计接待游客2.43万人次。同时,与恒大重庆公司、石柱农旅集团等合作,通过联合投资方式规划建设民宿,成为贫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张靓丽名片。

  第四,坚持群众主体参与。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在乡镇中小学校开设环保、健康教育课,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优先从贫困户、低收入农户、低保户中聘请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人员,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对保洁区域进行分区划片包干。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对白色垃圾进行拉网式清扫,安排公益性岗位人员对村内道路等公共区域进行保洁。彭水县在深度贫困乡镇区人居环境整治中,所涉及农户均积极参与支持,主动实施室内环境改造,户均投资投劳在2000元以上,其中个人投资在1万元以上的农户达50余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