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资金项目

哥伦比亚精准扶贫的做法与启示

日期:2017-09-22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西北部,有人口4820万,是拉丁美洲人口第三大国,排在巴西和墨西哥之后,人口主要是印欧混血人群(58%)、白人(20%)、黑白混血儿(14%)、黑人(4%)和印第安—黑人混血儿(3%)。长期以来,哥伦比亚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从1951年的57%上升到1994年的74%。东部9个低地省份占哥伦比亚面积的54%,但是只有不到3%的人口,人口密度低于1人/平方千米。历史上,哥伦比亚是以生产咖啡为主的农业国,在获得独立后,开始发展制造业、矿业等其他产业,以实现经济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石油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受到国内需求减少、严峻的政府预算和苦难的安全角势困扰,两大出口产业石油和咖啡前景不明朗,需要有新的开探来抵消日益减产的石油,而咖啡的收获和价格前景令人沮丧。据哥伦比亚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止2016年,全国共有多维贫困人口960万,占总人口的20%。因内战遭受武装份子的威胁,导致流离失所人口约有600万人,位居全世界流离失所率第2位。2010-2015年,全国共有57.4万人脱贫,260万人脱离极端贫困。2015年,按国际贫困标准测算的贫穷指数为27.8%,多维贫困指数为20.2%,极端贫困呈现下降趋势,但城乡差异很大,减贫扶贫任务艰巨。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哥伦比亚结合国情特点和贫困状况,积极推进减贫事业,基中不乏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点:

  (一)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贫困群体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效果明显。如:根据地区和地方的需要,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分“更多家庭行动”、“青年行动”、“收入带动繁荣计划”、“免费住房计划”等四个规划,由社会繁荣开展追踪、监控、考核、审核、管理、试点等工作。其中:“更多家庭行动”主要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围绕7岁以下儿童接受应有的成长医疗计划、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提供生活辅助、缩短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等目标,从2000年开始,已覆盖1102个县(市)、3个特别行政省,每年提供7亿美元补助资金;“青年行动”主要针对贫困家庭中16~24岁已经完成高中教育的青年,旨在激励和推动青年形成人文资产,摆脱贫困;“收入带动繁荣计划”主要帮助成年人完成初中教育,继续进行技术、科技教育;免费住房项目”针对极端贫困人口、武装冲突受害者、天然灾害受害者等,由国家政府牵头、地方政府配合,国家住建部参与完成。帕斯托市推出的“旅游扶贫”项目 ,主要针对原住民区域贫困家庭母亲,通过旅游合作脱贫计划推动原住民发展,利用当地文化资产、饮食文化资源开展试点,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发展地区旅游业,促进男女平等。

  (二)注重教育培训。高度重视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公办、民办以及半公办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如:为纪念被暗杀的前总统候选人而命名的sana学校成立于1983年,属于半公立半私立非营业性质,致力于社会发展和培训社会领导人物两大目标,与社会繁荣署、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社会福利中心、输油公司、安第斯合作银行、联合国下属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主要通过培训,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建立自信、对别人信任、对社会信任,而不直接推广知识。目前该学校已覆盖32个省、515个县市,覆盖率达46%,其中81%在乡村。国家公立职业学校则以旅游和食品两个专业为主,每年培训15400名学生,学制一年至两年半,由专业的指导员带领新生和实习生学习。

       (三)注重精细操作。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NGO组织和社工,特别注重流程设施和操作细节,确保每一项政策落到实处。如:在实施家庭关怀计划时,要求每位社工每15天要拜访一户人家4次,一个星期拜访20户。同时明确拜访的四个阶段,即:建档立卡、促进家庭和谐、验收目标是否完成、交流分享。入户登记表由联合网提供统一格式,问卷调查设计51个问题,由社工按照身份认证(身份证、保险)、审核健康营养状态(接种疫苗)、教育程度、住家状况、收入和工作等内容和流程询问、观察、测量,填写住户确认表、问卷调查表、工作日程安排表,访问1户耗时大约1小时,1名有经验的社工一天可以连续走访4户。目前,全国有这样的社工7000人,覆盖贫困人口100万人。

  (四)注重人文关怀。除帮助穷人解决最基本的生存生计问题外,特别注重从人文人性的角度,唤醒和激发战胜贫困的内生动力。如:batuta音乐学院主要由哥伦比亚前总统夫人及相关民间机构发起,围绕“音乐改变人生”这一主题,按照儿童年龄阶段分类开展四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旨在帮助贫困儿童、家暴受害儿童及缺陷儿童提高生活品质、学习团体生活、贡献社会责任、继承文化遗产。学院在哥伦比亚共建立了194间分校,覆盖32个省102个县(市),由文化部、外交部等参与资助,以包容计划、边境地区儿童、希望之声计划、武装冲突地区儿童、被弃养儿童及波哥大地区贫困儿童等六个主题为载体,迄今已培养了35万名学生。sana学校实施的人文改造(生命计划),旨在帮助人们认识权利与义务、参与社会活动、产生信任、想象力改造、接受新政策。

  (五)注重公民参与。在集中策划推出一些针对性强的减贫方案的过程中,注重发动群众参与,倾听他们的意见,优化政策措施,提高了减贫的效果。如:在实施“家庭和社区陪伴关怀计划”中,通过社工入户入社区,对城市、乡村、原住民、政府新开发10万户免费住房区居民等四种类型贫困人口的调查了解,梳理初步需求,制定帮扶方案,并提供相应的帮扶信息。在计划实施结束后,及时总结完成情况,听取对该企划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有关建议作为明年工作的改进方向。在实施“家庭田园计划”时,通过拜访每一个村民及社区,召集村民座谈会,征求意见与建议,特别尊重原住民的生活习惯,推出有针对性的原住民政策,满足贫困地区及贫困户的差异化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二、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中国与哥伦比亚在基本国情、政治体制、发展模式、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但其在减贫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结合当前重庆脱贫攻坚实际,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

  (一)完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按照有进有出、应扶尽扶的原则,凡未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农村人口,按程序及时建档立卡,开展精准帮扶。根据国家贫困标准,适时优化调整贫困人口识别标准,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展相对贫困识别试点,把一定比例农村低收入群体作为工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鼓励没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主城区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

  (二)强化扶贫产业精准扶持长效机制。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围绕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带动性强的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和创业返乡人员、村社干部在贫困农村发展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开发乡村休闲和旅游扶贫产品。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主要用于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

  (三)完善贫困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完善医疗卫生帮扶政策,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政策衔接机制。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坚持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扎实开展就业创业帮扶,提高扶贫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加强特殊困难救助,全面落实低保兜底保障。

  (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长效机制。完善结对帮扶制度,坚持市级扶贫集团结对帮扶贫困区县机制,深化区县结对帮扶机制,深化鲁渝扶贫协作,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机制。拓展社会扶贫平台,特别要引导NGO社会组织扶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精准扶贫,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引导扶贫公益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募捐活动。

  (五)完善脱贫内生动力激励长效机制。培育扶贫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叫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主旋律。建立脱贫荣誉制度,开展“自力更生、主动脱贫”评选表彰活动,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强化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赋予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实施权、监督权、管理权,完善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度,组织群众自觉广泛参与扶贫开发。

 

 

 

资金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