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天元乡“补血”也“造血”“扶贫”更“扶智”

自市教委扶贫集团定点帮扶天元乡以来,立足自身帮扶资源优势,紧扣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志智双扶”为突破,不断营造“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舆论氛围,不断树立“自立自强、脱贫光荣”的社会导向,不断激发“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真正挺起“精神脊梁”,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夯实教育基础,增强源动力。始终把教育扶贫放在帮扶工作首位,牢牢牵住教育扶贫“牛鼻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是基础改善“大”。市教委扶贫集团落实帮扶资金500余万元,提档升级天元乡2所小学宿舍、食堂、运动场、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协调欧美同学会、建设银行等帮扶单位捐赠智能纳米黑板、平板电脑等价值15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学生在“吃、穿、宿、学、乐”等方面全面改善。二是资源配置“强”。开通市人民小学和天元小学远程“同步课堂”、英语外教同步在线交流课程,建立“高校学生顶岗实习、三下乡活动”研学基地,试点开通市内名校挂职培训绿色通道,组织天元乡教师开展教学交流课100余堂、交流学习60余人次,提升教学质量。三是人才培育“新”。协调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在天元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分院,考试录取43名贫困群众,毕业后可颁发大专文凭,实现“草帽”变“学士帽”;开通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力书库及扶贫网校,突破时空和空间限制,为天元乡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四是控辍保学“严”。建立“政府统筹、学校跟踪、驻乡工作队督查、村社及帮扶人劝返”多级联动控辍保学责任制,对48小时未到校学生立即启动预警,按照“七个一批”跟踪处置;同时,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辍学现象。
二、激发脱贫志气,增添正能量。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精准施策、定向发力,营造脱贫攻坚良好氛围。一是社会治理“新”。探索制定“1115”社会治理实施方案,引进四川外国语大学专业社工团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级宣传文化阵地,每月定期开展“1122”乡风文明建设积分兑换活动,评选出星级文明户350户、脱贫示范户80户、优秀致富带头人39人,进一步提振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二是“四晒”活动“亮”。开展“晒政策、晒党恩、晒奉献、晒努力”四晒活动进村社、进农家、进田间宣讲300余场次,答疑释惑1200余条,晒出了党恩,晒出了奉献,晒出了干劲,晒出了民心;开展政策宣讲、“三真”帮扶等8大行动,成功创建县级信用乡及7个信用村,群众满意度、认可度显著提升。三是脱贫思政课“好”。组织驻乡工作队、乡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走进西南政法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多所高校,解读党和国家对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政策,分享脱贫攻坚一线感人故事、工作实践和深刻体会,进一步激发高校师生及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四是绘就宣传“浓”。四川美术学院组织全市知名艺术家和专业艺术人士150余名走进天元乡,开展创作采风写生活动,并在三峡博物馆、县博物馆举办展览,不断向外界展示天元山清水秀的优美景致,展现天元脱贫攻坚“石头缝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
三、提升攻坚智慧,增加新动力。把脉穷病根,找准切入点,逐步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一是专家智库“优”。邀请市级旅游开发、电子商务、畜禽养殖等多个领域的专家161人,组建成立天元乡脱贫攻坚专家智库,指导制定“一谷一地四产五园”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农户需求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百余次,全乡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多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智慧系统“全”。自主开发脱贫攻坚智慧管理系统及手机APP客户端,和“国网系统”错位发展,为733户贫困户逐一定制二维码,扫码查阅信息,实现所有贫困户信息“掌上通”。目前该系统已获得全市脱贫攻坚创新奖。三是组织发展“专”。协助制定《特色产业扶持办法》,支持9个村集体共同出资270万元注册成立商贸公司,推出“天谷元乡”区域农特产品公共品牌,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淘宝、京东、抖音、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等互联网平台,定期开展直播带货,线上线下销售蜂蜜、腊肉、核桃等农特产品2500余万元,开辟了农产品销售新路径,增强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后劲。四是志愿服务“实”。分村成立以优秀党员、致富能人等为主的美丽乡村共建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联合渝中区红领巾志愿者协会,集中组织开展“六到位六落实”、“帮扶10个一”、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90余场次,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