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 >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在行动

抓龙头 旺产业 兴农村 ——重庆农业龙头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观察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0-12-29
字体:

产业兴则乡村兴,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带领农民闯市场,激发农村新活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不断补齐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

品牌强农

农产品走出价值洼地

重庆并不缺少优质农产品,近年来又重点发展了柑橘、榨菜、茶叶、调味品等十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然而,产品再好也需要品牌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我市特色农产品逐渐摆脱以前有品质无品牌,或品牌价值较低的困境,走上了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

今年夏季,国家级龙头企业重庆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九果品”)推出“奉上好”水果品牌,不仅让奉节县俊添农业公司滞销的黄桃顺利“出山”,且5000吨黄桃上架盒马鲜生后,40天就被市民抢购一空。

获益最大的无疑是俊添农业老板邱家俊,他告诉记者,过去散户收购大多是谈好了价格包下整棵树,“洪九果品”的介入让他有了品牌意识,在采摘环节便按照果形、果色、甜度等分级挑选,“最好的优质果每斤收购价可达5元以上,这比包树采摘收入更多。”这几年,邱家俊不断扩大规模,基地面积已达1.46万亩。

要塑造品牌,包装不可少。“以前我们通常是买个统一印着‘优质水果’的瓦楞纸箱,就大大咧咧闯市场。”在我市,不少水果商贩都有着这样的经历。显然,和散户相比,龙头企业对品牌包装更为上心。梁平柚在引入梁平旭焰农业公司后,不仅注册了“刁老爷的柚”商标,并融合明清文化,设计出刁老爷卡通形象,印在包装盒上。这样的文化创意让“刁老爷的柚”收获了一大拨粉丝,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再到卖文化的飞跃。

市场是农产品品牌的试金石。今年,我市十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产值达4500亿元,前三季度,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3.5%。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重庆凯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家龙头企业分别跻身全国农业行业蔬菜类、水果类、林特类TOP10龙头品牌。

科技创新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上半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石柱潘婆婆莼菜科技有限公司却一举拿下2000万元外贸订单,其生产的小莼莼饮料陆续出口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前景广阔。“创新让产品更有‘含金量’。”公司负责人潘慧中坦言。在政府帮助下,公司组建起一支技术过硬的科研团队,利用高纯度莼菜提取液制备工艺,研发了莼菜饮品、护肤品等一系列产品,“市场上,最贵的精品莼菜也不过一斤60元,而一罐310毫升的莼菜饮品,能卖8元;一盒四片装的莼菜面膜,更是卖到了298元……”潘慧中颇为自豪。

据了解,在财税融资方面,我市每年安排6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将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中小微企业贷款、政策性农业担保贷款担保费补贴范围,适当给予贴息贷款;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和企业之间协作,研发推广智能化、信息化、工程化装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在产业布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向重点区县、重点基地、重点区域集中,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新技术到新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和农户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2.5%,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做大规模实力上成效显著。此外,龙头企业还带头开辟出“新零售”市场,让加工的山货、土货成为网友青睐的“潮货”“鲜货”,卖出了好价钱。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3.5%

联农带农

引领乡村产业“新雁阵”

当前,我市农业生产仍以散户为主,龙头企业的带动正好可以缓解农户生产规模小、发展成本高、市场对接能力弱等难题。

成熟的青花椒必须在两个月内采完,否则留在树上会变老、变红,直至腐烂掉落,而花椒大量采摘又怕烂市,导致价贱伤农。“采也难,不采更难!”每年江津区青花椒收获季节,花椒种植户唐奥力就格外纠结。而重庆凯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2万多立方米的冻库建起了全国首家“花椒银行”,把椒农的花椒储存起来,等价格回升再销售。这一举措,帮助当地椒农摆脱了两难境地,让他们每年多挣了上百万元。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市已逐渐形成以家庭农场或产业大户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共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92家、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924家,带动形成家庭农场3.1万家、农民合作社3.7万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0万人。在越发清晰的乡村产业“新雁阵”中,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分工明确,吹响了我市乡村振兴的“集结号”。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