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一早,云阳县江口镇沙溪村的柑橘基地里,“85后”农机手杜小兵正操控着无人机 ,对600亩柑橘树苗进行病虫害防治洒药作业。仅一天时间,杜小兵和同事就操控两台无人机完成了果园春季管护。
“以往600余亩果园管护靠人工得忙活大半个月。如今无人机一飞,不仅效率高、省人工,而且喷得很均匀。”果园一旁,业主朱强检查完植保效果后啧啧称赞。
杜小兵多年前返乡创业,从传统种植业做起,渐渐发现了现代农机带来的便利,便在家乡水口镇运营起农机合作社,成了当地不少农户信赖的“田保姆”。
如今,杜小兵累计管护市内外农田超过150万亩,从果农转型为精通驾驶植保无人机、山地小型农机,研发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人”。今年2月,杜小兵还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评选的新一轮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返乡创业,从果农转型为农机手
杜小兵是云阳县水口镇人,作为农家子弟,他早年间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先后干过快递员、建筑工等工作。在外打拼十年,杜小兵有了一些积蓄,对家乡的思念也愈发强烈。
2015年,杜小兵放弃了在上海稳定的工作,选择返乡追寻起自己的“田园梦”。
杜小兵从小就希望在家乡打造一片“桃花源”,返乡后,他选择了种植黄桃。
“搞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父母见杜小兵铁了心要在家乡发展农业,也鼓励他干出一番事业。
杜小兵邀请当地果树专家到果园传授技术,他从栽植、嫁接、修剪、施肥等基础开始从头学习,慢慢摸索出了种植经验。
杜小兵初期打造的120余亩果园很快见效,果园进入丰产期后,当年就带来30余万元收入。
然而杜小兵仔细一算账,虽然黄桃品质高不愁销路,但管护120亩果园不仅耗费人工成本,每次管护所需时间和农资成本也居高不下,管护成本这一项占了成本大头,几乎没赚什么钱。
为了寻找降低果园管护成本的方式,杜小兵向当地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寻求帮助。
“植保无人机具有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管护效果好等优势,还适合山地起伏较大地势使用。”专家建议杜小兵优先使用植保无人机。
说干就干,杜小兵考取了无人机驾驶执照,并购买了一台大疆T16型无人机。“整个桃园病虫防治1次,只需要2天时间就轻松完成了。”从此他便与无人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立合作社玩转“新农具”
杜小兵自从学会了植保无人机后便迷上了各式农机,总琢磨着学习新的农机减少劳动强度,很快,他学会了山地除草机、小型拖拉机等农机维修和操作,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杜小兵在自家果园操控各式“铁牛”作业的场景,总能吸引当地村民围观,不少农户见识到现代农机高效率的耕作、管护,便询问杜小兵能不能帮他们也进行农作物的管护作业。
于是,杜小兵又购入了8台植保无人机,在当地建立了首家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并邀请当地职教中心的农机专业学生担任农机手,进行农机社会化服务。
一时间,杜小兵与学生驾驶“铁牛”在田间作业的景象,成了当地田野的一道风景线,他也成了深受村民喜欢的“杜师傅”。
几年下来,杜小兵带着他的“农机战队”走遍了河南、安徽、上海等地,累计作业面积超过150万亩。
虽然植保无人机、山地丘陵小型农机解决了耕种、管护难题,但采摘仍然采用人工形式,不少坡度较大的地方采摘困难,“单纯依靠人工背上山,来回一趟需要一个多小时,山路不好走,不可避免会碰坏黄桃。”杜小兵说。
几年的植保经验,让杜小兵想到了植保无人机的“妙用”:植保无人机不负载药液时,单机承载重量超过50公斤,在起伏较大的山地每天能运送水果2吨左右。
2023年黄桃收获季,杜小兵操控无人机起飞、悬停、上货、吊运、卸货……仅用3分钟就能搬运百斤重的黄桃。
如今,杜小兵除了提供各式农机服务外,还利用无人机、果园轨道车、水肥一体化设施等现代农业技术,为更多农户解决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作物运输难题,成了玩转“新农具”的“新农人”。
让更多乡亲轻松种田
近年来,杜小兵先后获得云阳县“十佳农民”“重庆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还通过与重庆三峡学院、云阳县职教中心等学校合作,培养了十多位专业农机手。
“我希望有更多高学历、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农业大军,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奋斗,让父老乡亲享受到农业自动化、智能化带来的好处。”杜小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