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

巫山下庄村“90后”小学老师彭淦:返乡当村小老师 为后辈铺就“新天路”

--

日期:2024-04-12

“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的明天。”4月10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在下庄小学教室内,教师彭淦正带领学生朗诵。

彭淦是下庄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其父亲彭仁松曾参加过“下庄天路”的修建。天路修通后,他成了村上第一批考出大山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2018年的一天,当时的小学老师张泽燕给彭淦打电话,请他回到村小当老师。思考再三,彭淦放弃了城里的工作,从互联网公司“跳槽”到家乡的村小。

“我想通过教师这一职业,让学生了解下庄的故事和精神,为下庄的后辈铺就‘新天路’。”彭淦说。

沿着“天路”走出深山

时间回到1997年。

这一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下庄人在鱼儿溪炸响了第一眼开山炮,用锄头、钢钎、大锤等工具向绝壁问路。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毛相林说,就算他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山下的一间农房内,5岁的彭淦一个月见不着父亲彭仁松几面。每当父亲把他送到爷爷奶奶家时,他就知道父亲又要“出远门”。

“你们去干嘛?”彭淦问。

“我们在给下庄修路,在给你们铺路。”彭仁松说。

上小学时,老师每天都会带领彭淦和同学们朗诵“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的明天”这句话。那时,彭淦偶尔也会听到村上的长辈在修路时不幸牺牲的消息。

担心父亲有危险,彭淦哭着恳求父亲不要去修路。而父亲则是告诉他,好好读书,以后从这条“天路”走出深山。

2004年,历时7年,下庄人在绝壁上凿出8公里“天路”。沿着这条天路,彭淦走出下庄村,考上成都的一所大学,并在毕业后留在城市里,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财务工作。

放弃高薪回到村小当老师

2018年的一天,彭淦接到小学老师张泽燕的电话:“小彭,学校的老师都快退休了,你能不能回来教书?”

“我当时心里很纠结。”彭淦告诉记者,虽然在成都工作辛苦,但每月收入有7000多元,回乡教书收入会下降。思索再三,他决定先返乡探亲,在学校代几天课再说。

又一次回到母校,彭凎走进教室,黑板上一句熟悉的标语勾起他的回忆——“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的明天。”

儿时,张泽燕曾用这句话激励他和同学们努力学习。现在,应该有人把这句话和老一辈修路的故事讲给下一代人听。

而一件小事,更让彭凎下决心留在下庄。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趁彭淦不注意,在他的茶杯上贴满卡通爱心的贴纸,还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道:“彭老师,你能不能留下来教我们知识?”

彭淦看见后,双眼湿润,冲着这些学生点了点头。

2018年底,他辞掉工作,回到村小任教。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很多村民把孩子送往条件更好的乡中心校或外出求学。目前,下庄小学只有3个学生,但彭淦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他都会守在这里。

“兼职”讲解员讲述下庄故事

随着毛相林和下庄“天路”的事迹享誉全国,到下庄来参观、学习、旅游的人更多了。

父辈们当年修路经过的鱼儿溪、私钱洞建起了观景平台,村里新建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等景点。

工作之余,彭淦还在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兼职”当讲解员。

在陈列室二楼,循环摆放着父亲彭仁松与父辈们修建天路时风餐露宿的照片,他会结合自己的经历,把下庄的故事讲给游客听,向他们讲述下庄人修路的故事。

“走出大山,是为了反哺大山。”彭淦说,如今下庄村来了大量的游客,也期待自己的学生们能走出大山了解山外的世界,在学有所成后建设家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