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小社区”如何服务“大民生”?来看重庆基层书记的“绣花功夫”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7-01
字体:

新华网重庆6月30日电(韩梦霖)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基层治理点多面广,如何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近日,5位来自农村、山区、库区、城市的基层书记做客七一客户端“当代访谈”会客厅,围绕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基层实践,分享参与基层治理的认识、感受和探索。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祥生介绍,位于大山深处的华溪村借助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利用“平安乡村·智惠农家”系统,构建了覆盖全村的服务架构,不仅为村民参与村庄管理提供了方便,也确保了及时发现与化解矛盾冲突。

“基层治理对象广泛、情况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分化。”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表示。在她看来,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改观,更是一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深刻变革。

伍成莉表示,民主村社区在更新改造项目中,通过“问需于民、找准定位”,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形成“三师进社区”和“五议聚民意”常态化工作方法,按照“留、改、拆、增”的工作思路推进社区更新改造,全面解决社区房屋老旧、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归家不便、配套缺失等痛点问题,让社区成为居民放心、安心的港湾。

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位于中心城区,辖区企事业单位多、流动人口大、建筑密度高,具有超大城市普遍特性,存在诉求多样、城市隐患多等治理难点。上清寺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沁介绍,该街道按照“找党员、建组织、强引领、活治理”的思路,不断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统揽能力,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我们打造了‘红岩先锋’服务队,让机关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开展服务,发动社区居民党员自主认领公益岗位,通过街社党建联席会,发动辖区单位共同出资参与社区共建,让治理从‘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变。”杨沁说。据介绍,上清寺街道建立起全市首批社区慈善基金,仅去年就撬动了130余万元善款来参与共建。

“社区是基层单元,‘小社区’关联着‘大民生’。”南川区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勇分享了一套“三找五必到”工作法: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找骨干力量、找群众需求、找措施办法,实现矛盾纠纷必到、困难诉求必到、大病住院必到、“微家”需求必到、突发事件必到。

杨勇介绍,以“困难诉求必到”为例,社区把居民提出的困难诉求按“大事、小事、私事”分类处理。政府公共服务之类的“大事”,由小区“吹哨”部门合力解;楼道卫生等“小事”,由“微家”骨干共商共解;赡养老人等“私事”,由邻里互帮互助解决。通过这一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严密组织体系理顺‘穿线头’,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落针点’,依托优势资源用活‘穿针法’。”奉节县夔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彭燏分享了下足绣花功夫强化基层治理的经验。夔门街道是国家5A级景区所在地,近年来,街道聚焦居民群众及游客朋友所需所盼,划细社区小网格,通过引导吸纳党员、网格员、能人乡贤等参与配合社区治理,组建旅游秩序护卫队,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水平。

奉节是中华诗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彭燏表示,下一步,夔门街道将深入挖掘三峡诗词、民歌民谣、民风民俗等传统乡土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得远,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