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綦江:返乡创业“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7-10
字体: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乡村振兴,但一边是城里人向往乡愁,一边是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实现城乡融合?綦江区创新探索新模式培养“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三角镇红岩村位于国家地质公园、4A级景区老瀛山下,生态优美,盛产青脆李、柑橘等,过去好风景、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红岩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庆介绍,如今通过“乡村振兴坝坝直播间”,村干部、年轻的返乡村民当起了主播,推介民宿、土货等,让不少城里人慕名而来。目前綦江区累计建成“智慧融媒实训直播间”14个,培训主播200余人、孵化企业13家、公益直播超1000场,线上商城销售农产品7000余万元。

年轻的新农人给乡村带来了无限活力,看着家乡建设一天比一天好,在多重政策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在外青年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然而创业需要资金,“钱从哪儿来”成为摆在返乡创业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为解决村民创业“融资难”问题,新石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为其想办法。驻村第一书记李忠骏来自区金融办,通过积极争取区国资委支持,利用新石村成功创建“信用村”的基础优势,促成新石村与区的金融机构签订《整村授信协议》,村里获得1000万元授信支持,为村民发展产业等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9年,退伍回乡的蔡磊,从村民手中流转90余亩土地,发展起沃柑种植,2022年开始初挂果,眼看着即将丰收却遭遇大旱。

“那个夏天,请了好多工人,一棵树一棵树地浇水,最后也只收了两三万斤。”痛定思痛的蔡磊决定在果园引进“水肥一体化”设施。“引进设备、管道等,整体投入需要50万元,村上帮忙牵线,找银行无抵押贷了30万元,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目前,蔡磊的果园“水肥一体化”一期工程已经开建。现在路也修好了,柑橘也进入采摘期,每天从綦江城区、东溪、高庙、贵州泥坝来果园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2年,在重庆主城区打拼近10年的杨康是小有名气的美发师,经营几家店收入可观。但回村过年的他被家乡的寥落触动,“年轻人过完年走后,村子一下冷清了,我想让家乡人气旺起来!”杨康决定返乡创业。

石泉村毗邻贵州,可耕种土地不多但牧草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养牛。2013年,杨康试养了20多头肉牛,两年后就将规模扩大到80头。然而,眼看将赚到第一桶金的他却遭遇挫折。

规模在扩大,养殖技术和管理却没跟上,养殖基地出现亏损,杨康一度想放弃养牛做回美发师的老本行。

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请来畜牧专家授课、指导,积极与银行对接融资,让杨康得以慢慢走出困境。将养殖基地顺利运转起来后,成为养牛能手的他决定带村民一起养牛。

“从养第一头开始,杨康为我提供种牛,帮我解决技术问题,现在我养了7头。”村民杨云军已养牛6年多,每年增收2万余元。几番探索后,养殖基地发展出“购牛—保育—分销—养殖—回收—销售”的模式,累计带动20余名村民增收。未来,杨康打算发展牛肉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创业。

近年来,为吸引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当地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措施。綦江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表示,该区努力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载体,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配备创业导师等举措,树立创业典型、营造创业氛围,以创业促就业,助力产业兴、人气旺的和美乡村建设。

作者:张珂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实习生 邓佳星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