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育的苗、种的菜最多卖到邻近几个农贸市场,没想到儿子种的菜可以卖到全国各地。”7月16日,璧山区八塘镇菜农闫光伟走在自家菜园中,看着一个个分隔好的共享菜园,感慨不已。
这位50多岁的种菜“老把式”感叹自己“落伍了”,他22岁的儿子闫峻瑞却说:“父亲种菜技巧和创新精神是我扎根乡村的动力。”
10余年前,闫光伟放弃在外务工返乡种菜创业;3年前,闫峻瑞也放弃了在城里的工作返乡种菜。“70后”种菜老把式和“00后”种菜新农人“接力种菜”的故事就在这800余亩蔬菜基地内上演。
父亲为儿子种下“蔬菜梦”
闫光伟曾在沈阳等地务工。“在外漂泊的日子始终没有归属感,想到自己在家乡还有几亩地,自己也有一门种菜的手艺,便想带着积蓄返乡种菜创业。”闫光伟说。
2008年,闫光伟来到璧山区智灯村考察。智灯村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村民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外出务工。
闫光伟看中了智灯村的发展前景,便盘下500余亩闲置土地,开始搭大棚种植蔬菜。
十多年前,规模化种菜在不少农村还是稀罕事儿,闫光伟下定决心要在家乡“种出个模样”。一方面他打算种植自己比较擅长的白菜、瓢儿白等品种,另一方面他又向当地农技专家请教学习,并前往邻近省份蔬菜基地考察,为蔬菜基地引入新品种、新种植技术。
几年后,闫光伟成了当地有名的种菜能手,他经营的瓜菜种植示范园年产瓜菜1000余吨,纯收入50余万元,为智灯村的100多户农户提供了工作岗位。
“听到别人夸父亲种的菜好、育的苗好,父亲还常作为种菜‘土专家’被请去授课,在我心中也种下了一颗从事农业的种子。”闫峻瑞说。
“农二代”返乡发展共享菜园
“父亲他们那一代种菜都是主要还是依靠人工,费时费力不说,销路也常受影响。所以父亲一直希望我到城里去工作。”闫峻瑞说,但他更看好农业发展前景,便辞去城里的工作,返乡和父亲一起当起菜农。
闫峻瑞很快发现,基地的蔬菜销售主要依靠父亲多年积攒的人脉和市场,近年来当地蔬菜基地越来越多,拓展销路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023年,闫峻瑞发现采摘农业可以提升蔬菜产品价格,便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自家菜园,发展采摘游产业。
但在父亲眼里,直播间的闫峻瑞有时却有点儿“不务正业”,没少和他拌嘴。
父亲觉得闫峻瑞直播间里应该每分每秒都认真推荐、介绍采摘园里的农产品,闫峻瑞却不这么觉得:“广大网友要熟悉主播和菜园,才能有流量,认可咱们的农产品。”
“广交朋友”的确给采摘园的生意带来了新的生机。短短一年,闫峻瑞的抖音账号就积累了3000多名粉丝,视频点赞量超过1.2万次,父子俩的菜园里引来一波又一波新顾客。
去年,依靠视频账号的人气,闫峻瑞在菜园内打造了共享菜园,直播间和短视频顺势成了认养客户“视察”菜地的平台。
如今,通过创新销售模式,父子俩800余亩瓜果蔬菜基地年产4000余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不管父子俩在直播方式上存在怎样的“代沟”,但对于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父子俩的想法始终是一致的。
蔬菜基地共享菜园开办以来,已经吸引了各地2万余人前来采摘观光。
闫峻瑞还计划着为共享菜园引入小程序,供认养用户和买菜客户实时查看基地情况和菜地里蔬菜品种、种植周期等细节。
对于未来,闫峻瑞想将菜园和电商助农直播深度融合,走出“电商+蔬菜”特色销售模式,为蔬菜基地争取更多稳定的销售渠道。
同时,父子俩还在准备为蔬菜基地申报研学基地、开办农家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采摘观光。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