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璧山:“种菜达人”李华 让土地“喘气” 种出高品质蔬菜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7-30
字体:

眼下正是蔬菜上市的黄金时节,但记者近日走进位于璧山区大路街道高拱村四组的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蔬菜基地时,却感觉很意外:近百亩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一片荒芜。合作社理事长李华正在杂草间四下转悠,时不时抓把泥土捻一捻。

“这可不是荒地,土地正在休耕。”李华说,合作社现在推行绿色种植,除了使用生物防控技术、施有机肥等措施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休耕。休耕期间,通过尾菜还田等技术解决土壤板结酸化、连作障碍等问题后,种出的作物虽然只收一季,却能以高品质卖出好价钱,赢得消费者喜欢。

李华的“种菜经”为何有如此不同?7月23日,记者走进蔬菜基地进行了采访。

从“龙门”到“农门”学种菜

李华今年35岁,是璧山区健龙镇人。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靠着务农供李华三兄弟读书。

李华三兄弟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深知种地的艰难。为什么一家人辛辛苦苦在地里干上一年,却只能解决温饱呢?李华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2012年,李华大学毕业,带着假期打工的储蓄,信心满满地回到健龙镇,告诉父母要回家搞农业。父母一听立即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当时璧山正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在璧北打造10万亩蔬菜基地,李华便和朋友在大路街道高拱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成立了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

他一心要搞生态农业,少施肥、少打药。但这样种出来的蔬菜个头小、卖相差、产量也低,根本卖不出去。几年下来,李华几乎血本无归,连在基地打工的农民工资都快发不起了。

2015年,李华痛定思痛,决心换个方式种地。

让土地“喘口气”,种植精品蔬菜

李华总结经验教训后发现,土地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加上农民常年施肥打农药,土壤酸化板结已十分严重。这样的土地,怎么能长出精品庄稼?

李华多次向农业专家咨询、学习后,决定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让“超负荷工作”的土地喘口气,休养生息,从根本上改善土壤肥力。他还探索了“杂草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法”“尾菜直接还田培肥土壤替代化肥方法”等好几项技术。

比如尾菜还田,以前农民只收包包白的菜心,菜心外的大堆菜叶只能扔掉或切碎喂猪。李华通过添加微生物菌等方式,将尾菜粉碎翻埋到土里,不仅降低了处置尾菜的成本,还提高了土地肥力,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80%以上。

经过几年休养,土壤品质越变越好,专业机构检测数据显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也高多了。

与此同时,合作社改换品种、打造品牌,将过去种植应季的“大路菜”改为特色、优质品种,销售渠道由过去的批发市场改为直供企事业单位、线上销售等,基本做到了以销定产。价格也由过去的市场批发价,转变为优质优价。

如今,李华的基地仍然延续着休耕的传统,一年只种一季。但由于品质提升,价格稳定,每亩平均收入突破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李华获得了农民高级技师职称,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现在,他再在土地里搞啥“新鲜玩意儿”,周边农民也见怪不怪了,不少种地几十年的老农还上门来向他求教,都管他叫“小李师傅”。

抱团发展,带动村民一起增收

蔬菜种好了还不行,如何利用先进管理理念帮助农户增收致富,成了李华思考最多的问题。

2014年,李华牵头成立合作社,依托“三变”改革带领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农户利益与产业发展联结起来,让农户能够分享到产业发展的利润。

目前,他已发动235户农户(其中脱贫户69户)、280余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入股农户除收取土地租金作为保底收益和到合作社上班领取工资外,还能参与合作社年底分红,实现一块土地三份收益。去年合作社就实现销售收入531万元、社员分红36.1万元。

如今,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以“云深不知处”和“寻味云涧”为品牌的绿色农产品,每天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将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李华告诉记者,未来3年他们计划发展入户农户1000户以上,种植面积1500亩以上,每亩地产值15000元以上,全社经营收入达到1200万元。

面对未来,李华也有了新计划:将依托合作社、研究院等载体,把当地所有绿色优质农产品整合起来,制定统一的生产、流通、检测标准,全流程保障产品品质,积极培养本土的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提升标准化、品牌化水平,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