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肉牛养殖基地,曾经从事理发师职业的杨康,穿着工作服在肉牛养殖场内脚步轻快,一条灰色休闲裤沾满泥巴和饲料碎屑,他却满不在乎,抄起铲子将饲料依次倒入石槽中。
谈起从理发行业“跨行”到肉牛养殖业的原因,杨康笑称是为了“保卫家乡”——几年前,杨康已经凭借理发手艺在城里站稳脚跟,但他每年返乡看到村民越来越少,便逐渐下定决心要返乡创业,为家乡留住人气。
杨康从肉牛养殖起步,整合村里闲置资源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在村里推广统购统销“无忧养牛”模式,还将当地闲置秸秆加工成低成本饲料,用小秸秆撬动肉牛养殖产业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理发师“跨行”返乡养牛
杨康是土生土长的石泉村人,初中毕业后,他学了一门美发手艺便进城闯荡。几年下来,杨康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发型师。
时间来到2012年,杨康已经成为理发店里的首席发型师,工资也水涨船高。此时,杨康已经可以凭借手艺留在城市生活。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杨康却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返乡养牛。
为何有此决定?杨康的家乡石泉村毗邻贵州,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村里也越来越冷清。
“自己若是在城里安家,返乡次数也只会越来越少,家乡发展不起来或许有一天就没人气了。”杨康坦言,正是因为担心家乡因缺乏人气而逐渐“消失”,他决定返乡创业“保卫”村子。
“村里虽然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饲料充足。”杨康经过考察,决定在村里投资发展肉牛养殖。
挺过打击发展秸秆养牛模式
“想返乡创业是好事,就怕技术跟不上亏损了让村民失去信心。”石泉村党总支书记陈昌贵的担忧,也正是杨康面临的问题。技术上杨康是“门外汉”,资金上杨康也并不充裕。
因此,杨康为了养牛事业花费了更多心思。“刚开始由于没有经验,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到牛舍喂牛,每天多次巡查到深夜,直到确认生长状况正常才能安心休息。”杨康回忆道,为了尽快提升养殖技术,他还多次前往各地养殖场学习经验。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杨康养殖的首批20头肉牛售出后,他将养殖规模扩大至80余头。由于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以及扩大规模后人手和技术不足,最终养殖基地严重亏损,导致血本无归。
经此一役,杨康一度想放弃养牛,回城做回理发师的老本行。
陈昌贵了解到杨康的困境,联系了当地畜牧专家上门指导,还为杨康争取来创业项目资金,杨康因此慢慢走出困境,重新踏上创业路。
杨康复盘后发现,过去养牛除利用鲜草、青贮饲料外,年需求黄贮秸秆饲料达400余吨,外购苞谷秸秆、高粱秸秆均价约每吨800元,总计年需购买秸秆资金投入30余万元,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石泉村周边恰好就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利用本地秸秆黄贮饲料化,多数只需要投劳收割或者低价收购,均价只需每吨350元,投入资金每年在1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能节约差不多一半。”杨康说。
让“牛事业”成为家乡的致富产业
通过加工闲置秸秆降低养殖成本,杨康的养殖场慢慢步入正轨,他也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村民借“牛”致富。
“养一头牛就要投入上千元,养大后还不一定有销路,还是种地保险!”不少村民听到杨康的推广养牛计划后打起了退堂鼓。
“大爷大妈,我们这是‘无忧养牛’模式,只要你们愿意养殖,销售时我们会全部按市场价收购,不用担心销路。”为彻底打消村民在养牛销路方面的顾虑,杨康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上门推销“无忧养牛”模式。
53岁的村民杨云军动了心,当即决定投入积蓄一同养牛,种牛和技术则由杨康提供,养殖第一年他就赚回2万余元。见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不少村民也转变心态,陆续加入“养牛大军”。
“如今,我们村已经有20余户村民依靠‘无忧养牛’模式实现增收。”陈昌贵说,“牛”事业蒸蒸日上,村里的玉米秸秆、高粱秸秆也成了“香饽饽”,“养殖场已经与村集体经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种植全株苞谷青储饲料400亩,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
“未来我们还计划在村里发展牛肉加工,做大‘牛’事业,让家乡人气越来越旺盛。”杨康说。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