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父辈“逃离”的农村 正吸引年轻一代回归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0-29
字体:

“爸,你看,我在家乡的田里‘开飞机’!”10月21日,广东惠州一家五金厂里,正在当班的谭小平接到儿子谭世银从家乡梁平打来的视频电话。看见视频中一会悬停一会直飞的无人机,谭小平感到有些宽慰。

几年前,谭世银跟谭小平说,自己想回农村搞农业,父子俩为此发生了争吵。在谭小平看来,从事农业是力气活,风里来雨里去,远不如留在城里。

让谭小平没想到的是,谭世银干的并不是“力气活”,而是操控无人机、能“上天入地”的“技术活”——短短几年间,谭世银跟着梁平区味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战队”,先后在全国6个省份作业,农田管护“战绩”已达到6000亩。看到这份“成绩单”,谭小平才算是认同了儿子这份乡村“新职业”。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乡村“新职业”正在涌现。谭小平曾想“逃离”的农村,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谭世银一样的年轻人回归。

祖辈:

守着4亩薄田,辛苦半辈子仅能糊口

谭小平是梁平区铁门乡新龙村人,在他的记忆里,父亲谭春木和母亲陈得芬每天都起早贪黑侍弄土地。

“那时家里5口人一年到头守着4亩薄田,其中有近一半都在山上。”陈得芬说,“家里主要种水稻、土豆、红薯,一家人就靠种出来的粮食糊口。”

然而,无论一家人如何辛劳,温饱却始终是个奢望。“一次夏天雨水过多,冲垮了稻田田坎,本就不多的水稻全部被冲走,一家人只能靠吃土豆熬了半年……”陈得芬回忆。

“村里有大户用起了拖拉机,耕田速度快了好几倍,收获的水稻放进机器一搅,就全脱粒了……”为提高工作效率,谭春木不止一次想过添置农机,但一想到嗷嗷待哺的两个孩子,他的想法始终没能落地。

谭小平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年复一年种庄稼,靠着一年不到1000元的收入将他和姐姐拉扯大,“牛犁田、人插秧,一年到头吃不饱”。

1999年,谭小平21岁,周围的同龄人大多已外出务工。每次同龄人返乡,都会和他提起,在广东务工一年能挣5000多元——这几乎是谭小平一家年收入的5倍。

谭小平不想和父母一样围着土地转,他决定离开农村。

父辈:

随大流进厂打工,一干就是25年

谭小平这一走就是25年。

随着打工的大潮,谭小平来到广东惠州,先后当过工厂保安、一线工人,后来成为一家五金工厂的生产科负责人。个中艰辛,唯有自知。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五金厂当保安,月薪400元,这离他的目标很远。当他了解到工厂一线装配工人计件工资更高时,便主动向厂里申请调岗到生产线上。

“生产线的工作并不比做农活轻松。”谭小平说,他负责操作抛光机、上色机等机器,一干就是一整天,忙碌一个月,赚到了1320元。

这让谭小平看到了希望。几年下来,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工资也越来越高,从一线工人升为生产组组长。2006年,谭世银出生时,谭小平的月工资已经超过了2000元。

在当时,谭小平的积蓄已足够在老家盖新房,也能够养活家中老人和孩子,可他并不想就此回乡,他还想挣更多钱。

“以前的务工者只需要能吃苦就行,现在则需要更多技术人才。”谭小平很早就察觉到,工厂里的机器不断革新,“体力活”用人需求逐年下降。

只有掌握“技术活”才能增加收入!认准这一点,谭小平开始学习加工技术、向老师傅们讨教经验。短短几年,他就从工人成长为车间的生产科负责人,月工资提高到8000元,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从“庄稼汉”向“高级技工”的转变。

他常常暗自琢磨:儿子谭世银的条件比他当年强多了,受的教育也高多了,一定能在城里找份体面的工作,彻底告别“体力活”。

儿子:

在田里当“飞手”,手艺强过“老把式”

父母在外务工,谭世银从小便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日复一日躬身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一开始,谭世银的想法和父亲一样:希望离开农村在城里面找份工作。正当他的工作悬而未决之时,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幕拉开,植保无人机、新型拖拉机等农机开始在铁门乡变得常见起来。

这让谭世银来了兴趣:“操作农机,感觉很酷,不仅能帮别人省力,自己也能靠手艺吃饭。”

思来想去,谭世银报考了梁平职业教育中心农机专业。这个选择让谭小平暴跳如雷:“开农机不就是当农民?我千辛万苦供你读书,是让你回农村当农民吗?”

“爸,现在开农机不用日晒雨淋,干农活效率高,发展前景也不错,我想试试。”谭世银将几段农用无人机作业视频发给父亲,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谭小平拗不过儿子,便同意让他先“试一试”。

学习一段时间后,谭世银获得了在梁平区聚奎镇种植大户水稻田里“首飞”植保无人机的机会。

但他的“首飞”并不顺利。“在学校试飞场地飞无人机的时候,可以说是畅通无阻,可到了农户的地里,一起飞便‘炸机’了。”谭世银说,无人机起飞后迎头撞上一根通信线,随即摔了个粉碎。

首飞受挫,谭世银好几天都不敢再拿起遥控器。梁平职教中心教师李世飞见状帮他分析了“炸机”原因,并鼓励他再试一试。

调整好心态后,谭世银再次来到稻田,小心翼翼地让无人机尽量避开电线等障碍物,终于掌握了技巧。最终,他用两天时间,独立完成了200余亩水稻的打药作业。

谭世银的“业绩”让一些种植大户惊讶不已:初入行的小伙,打药质量和效率竟比他们这些“老把式”高多了。

得到了农户的认可,谭世银学习农机的劲头更足了。他很快考取了植保无人机驾驶执照,随后被吸纳为当地味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战队”的一员,与老机手“并肩作战”,奔赴全国各地管护农田。

“现在家乡的农田改好了,用无人机等做农活也轻松,我支持你留在家乡。”谭小平在电话里,对儿子鼓励道。

得到父亲的认可,谭世银很开心,无人机在他手里上下翻飞,越飞越高。

数读·重庆乡村就业情况>>>

●近年来,重庆通过探索“引育留用”乡村人才机制,先后培育认定农村实用人才54.7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28.5万人、农村致富带头人6700人

●2022年起,我市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计划到2027年培育“头雁”2000人,目前已累计培育800人

●目前,重庆已打造632个就业帮扶车间,帮助1.2万余名农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今年,我市印发《2024年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实施万名乡镇公共服务人才集聚工程、万名乡村治理人才培育工程、万名乡村工程技术人才培育工程、万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工程等21项任务清单

●目前,全市已培育各类劳务品牌131个,覆盖人口240万人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