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农户宁肯排队多花钱,也要找她代耕代种——“田保姆”蒋丽英的种粮账本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2-16
字体:
蒋丽英
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负责人。
近年来,田中秧合作社通过提升、优化农业生产保姆式托管服务,成功解决了上万农户“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
数读·田中秧合作社的农业生产保姆式服务

今年新投入50万余元,新购进无人拖拉机、插秧机等4台智能化农机装备

今年3月,首次采用工厂化育秧方式育秧,目前已接到4000亩秧苗预定订单

今年累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0多万亩,为梁平、长寿、酉阳等10多个区县以及四川、贵州等地上万农户提供耕种管收服务

今年累计提供粮食烘干服务4000多吨,比去年同比增加500多吨

今年已培养机手100名,合作社一级机手12人、二级机手18人

“丽英,啥时候才轮到机手上我家犁地?”

“马上安排!”

见几天前预约的农机手还没上门,12月12日一大早,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的种粮大户张志中急忙给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负责人蒋丽英打去电话。

在当地,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有数十家,且服务费比蒋丽英便宜,张志中为何宁肯排队多花钱,也要找她?

“还不是因为蒋丽英他们技术过硬,做事我们放心。”张志中解释。

蒋丽英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累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0万亩,为梁平、长寿、酉阳等10多个区县以及四川、贵州等地上万农户提供保姆式托管服务,营业额增长了10%,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这份种粮账本是如何取得的?12月12日,记者采访了“田保姆”蒋丽英。

        人情账:
优化服务,千方百计为农户着想

初次见到蒋丽英时,46岁的她头扎马尾,身着运动服,正在田间地头指导学员为冬油菜打药。

2010年,蒋丽英回到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老家返乡创业,她熟练掌握了多种农用机械的用途,并考取了相关专业证书。后来,见村民年龄增大,种地成了件难事,她便成立了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干起了水稻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服务。

见收益有保障,不少村民便将自己的农田交给蒋丽英打理,她探索的“全程保姆式托管让农民当‘甩手掌柜’”代耕代种模式入选了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的加持,蒋丽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好景不长,随着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增多,同行开始互相杀价,有的为了赚吆喝,甚至低于成本价吸引农户。

“吃亏的是村民。”蒋丽英说,“尽管我们没有价格优势,但只要把服务提上去,让农户省心,就会得到市场认可。”

比如针对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合作社要求机手提前一天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以及相关物资配备是否充足;服务前,机手要提前与农户沟通,告知工作流程等;服务后,邀请农户对机手服务质量、工作态度、效率进行满意度测评。

合作社服务的优化得到了许多农户认可。张志中是蒋丽英的老客户,他回忆说,过去机收,机手都是到点下班。今年8月的一天,下班时间已到,但他家的水稻还有10多亩没有收完,机手冒着酷暑,加班加点把水稻收割完,让他觉得特别暖心。

由于周到的服务,今年当地找蒋丽英代耕代种的种粮大户就增加到了30多家。

       增收账:
提升技术水平减损增效

不光服务周到,蒋丽英还着力提高技术水平,尽可能让农户多收粮,增加收入。

多收粮,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确保水稻机收颗粒归仓。

“水稻机收效果自然不用多说,省时、省力还省钱。”蒋丽英说,但机收也有不足之处,容易造成浪费,很难实现颗粒归仓。

“一亩田多的要损失数十斤稻谷,少的也要损失十多斤。”蒋丽英说,造成浪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机手操作不当,有的机手驾驶农机在稻田里转弯掉头时,幅度过大,造成水稻碾压面积过大,不易收割;二是农机农艺不配套,有的稻田没有预留农机下田的坡道,农机下田时会碾压部分水稻。

这些损失的稻谷,累计起来不是一个小数目。正因为如此,蒋丽英一直在思考如何减少水稻机收损失:比如收割机在转弯掉头时,她要求机手按照操作规范在稻田里来回平行作业3次,这样可以为农机掉头腾出更多空间,从而减少农机对水稻的碾压。

通过努力,如今合作社每亩稻田多收50多斤稻谷,为农户增加收入近70元。

多收粮,第二个方面就是要依靠新技术、新装备,工厂化育秧的运用便是其中一项技术。

为确保水稻增产增效,今年3月,蒋丽英和朋友一起合作进行工厂化育秧。“工厂化育秧只需要15至25天,不仅减少了种子浪费,还不受天气影响,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成活率。同时育出的秧苗苗质均匀,有省水、省肥、省地、省工、用种少等特点。”蒋丽英说。

蒋丽英算了笔账,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如今,农户每亩地种植成本节约200元,水稻增产200余公斤,累计节本增收700余元。

人才账:

因材施教培养三级农机手

合作社今年取得的亮眼成绩,最大的功臣莫过于蒋丽英通过产教融合培育的机手团队。在这支团队中,农机手王洪林的业绩最为突出。

王洪林今年只有20岁,从业时间很短,但他已经成为团队第一梯队的成员。今年1到10月,他从合作社领了7万元工资,比其他机手高出一大截。

“我们想通过对机手的梯队培养,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机手队伍。”蒋丽英说。

近年来,随着合作社代耕代种业务的增加,农机手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蒋丽英投资百万余元,联合梁平职教中心创办了田中秧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共同培养农机手。

“但由于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学生除了会开农机外,缺乏农机管理、运营以及与农户沟通交流的能力。”蒋丽英说。

因此,她一方面将原来的大班教学分成10人一组的小班教学,另一方面编写了农机实用教材。同时将合作社的机手分为3个梯队,因材施教。

王洪林通过精细化的培育,从一个“农机小白”成长为了大咖。如今,合作社拥有一级机手12人、二级机手18人,今年新培养农机手100人,初步建立起三级机手培养体系,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