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丰都:“1:400”的守护!乡村医生孟春生27年坚守村民健康“第一道防线”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9-11
字体:

“小孟,我有点头晕、咳嗽、流鼻涕,麻烦给我送点药来。”9月5日,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丰都县暨龙镇白果村,76岁的村民彭治云便拨通了孟春生的电话。

白果村是暨龙镇最偏远的村,平均海拔超1200米,山路蜿蜒,交通不便。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走出山村,村内常住人口仅剩近4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从村子到镇上需要近一小时,到丰都县城需要两个多小时,来不及急救;平时有小毛病,出行成本高,老人们也负担不起。

孟春生是白果村的乡村医生,27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成为全村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今村里人越来越少,平均年龄却越来越大,就医需求更高,孟春生也正迎难而上。

翻山越岭为村民找草药

故事还得从孟春生的父亲孟玉清讲起。

上世纪90年代,白果村的常住人口有1000多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结构比例较为合理。“大家耕耘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收入很低。”孟春生说,父亲是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大家一有头疼脑热,都找他医治,但医药费是个大问题。

那时孟玉清的收入也很低,如果靠自己购买中药来补贴村民,他难以承担。为了满足村民的用药需求,他就上山找草药。

“我们每个月都要花3天时间进山找药。山路不好走,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孟春生一直跟着父亲爬坡上坎,一边学习各类草药的药性,一边学习使用方法。

父子俩的找药清单都是根据村民的日常的需求来制定的,包括当归、党参、川芎、角根、续断、重楼等近70种草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风湿、治跌打损伤等。

“山里蛇虫蚊蚁很多,也没路,一天下来,身上都是小伤口。”孟春生说,为了节约时间,他们饿了就随便对付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每次进山都有不错的收获。

每年,白果村村民所需中药材的七成都是由孟春生两父子从山上找来的。“剩下三成中包括雄黄、僵蚕、百部、蜈蚣等中药材,只能从市场上买。”孟春生说,生活条件好点的村民就支付一点医药费,条件差点的就不收钱了。幸好中药材价格不高,一年下来,医药费基本能够和购买中药材的钱持平。

“几十年来,看些头疼脑热、跌打损伤都没出过村,也没花多少钱,他父子俩帮我们解决了一件大事。”彭治云说,左邻右舍尤其是村里的老人都很信赖他们。

扎根山村治病救人

多年来,孟春生两父子一直致力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但为了生计,主业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医只是副业。

1998年,孟春生做了一个决定:考证后专职当乡村医生。“当时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内科、妇科、儿科的理论知识,以及中医基础学、药理学等,大部分内容在跟着父亲出诊时就了解了。”孟春生说,经过系统学习,他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知识,并顺利考取了相关证书。也是这一年,他从父亲肩头接过了守护全村人健康的重担。

刚接手时,孟春生心里也没底,害怕做得不好。很快,白果村村民谭仕珍就找上了门,她患有糖尿病,每天都需要用药,而且还有许多并发症,需要对症下药。但她已经70多岁的高龄,腿脚不便,儿女没能时刻陪在身边,无法自行就医,孟春生成了她的依靠。

“一有需要我就给他打电话,不仅给我送一些治糖尿病的药,还会根据并发症症状配药,送到家里。”谭仕珍说,这一送就是一二十年,目前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孟医生帮了很大的忙”。

村民的肯定让孟春生信心倍增,也是他坚持在大山行医的主要原因。但看见同村的人在外出务工小有成就,内心难免泛起涟漪。

“看别人赚钱,说不羡慕那是骗人的。”孟春生说,村里的就业机会少,年轻人都爱往外跑,赚钱多,只剩老人们留在村里。“我也想过出村打工,但村里找不出第二个村医,也没人愿意到山沟沟里来,再加上几十年来和村里人融洽相处,还是决定留下。”

后来,随着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就医需求也更多,孟春生还到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进修,进一步强化了在内科、皮肤科、外科等学科的服务能力。

“在孟医生的帮助下,目前村民看病问题几乎在村内就可以解决,省时省心省力。”白果村综合服务专干刘维周说,在日常的服务中,他还能提前发现问题,为村民健康打好“提前量”。

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到

如今,白果村常住人口仅剩近400人,大多是老年人。“人少了,一对一服务的压力也更大了。”孟春生说,每到换季就是他最忙的时候,每天至少有四五个人给他打电话求助,只能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2019年,为进一步提升白果村的医疗水平,暨龙镇在村委会专门建设了卫生室,由孟春生负责管理,配备了各类日常所需的药物、消毒设备、床位,并建立卫生室、药品等管理制度。

“村卫生室提供了固定的就医场所,很方便。”孟春生说,但大部分腿脚不便的老人还是需要上门服务。

前不久,84岁的村民彭治山就发生了意外:他在屋后砍树的时候,一不留神被掉落的树枝砸中了头,血流不止。回到家后,他自己进行了简单的包扎,还是止不住血,随即向孟春生求助。

“见到他时,头上还在流血,本来建议他立即到县内用专业设备检查一下,但他却坚持不出村,就让我现场治疗。”孟春生说,拗不过他,只能立即进行紧急处理,这才止住了血。

为了避免伤口感染,孟春生每天都会按时上门给彭治山检查、换药,并送去消炎药。

“现在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了,要感谢孟医生,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一有问题随叫随到。”彭治山说,几十年来看病都找他,值得信任。

“目前我一个人要服务400人,压力很大,但看着大家都健康,一切都值得。”孟春生说,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学习,增强能力,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传勇)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