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又如何让农业需求反向驱动创新?近日,重庆市“头雁”项目产业沙龙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举行。专家教授、企业代表与往届“头雁”学员齐聚一堂,以“现场接单”解痛点、技术“赋能”强产业的模式,上演了一场“产学研用”深度对话,共探“科技联农、机制带农、产业富农”的实践路径。
“手工榨菜‘看筋剥皮’全靠人工,成本太高了!”沙龙互动环节,涪陵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荣贵抛出产业难题。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张黎骅教授当场回应称,将组建专项团队研发专用机械,助力非遗技艺向标准化、机械化升级。
面对江津区杜市供销社易治林提出的丘陵地带农机适配需求,张黎骅不仅推荐现有机型,更承诺提供“一机一策”定制服务,破解小农户“无机可用、有机难用”困境,推动“机器换人、普惠于农”落地。这种“问题即课题,需求即任务”的“现场接单”模式,精准打通了科研与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技术如何适配小农场景,让成果真正惠及农户?沙龙“技术赋能”环节给出答案。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黄志副教授以芥菜产业为例,详解科技如何全链条提效:通过品种改良、芥菜制茶技术研发、智能化加工设备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再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让农民稳定分享产业链收益。
企业代表李璧宏则介绍了“1+X+N”农事综合服务体系,为分散耕地提供集约化管理方案,让小农户无需大投入就能享受规模化生产效益,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的难题。
往届“头雁”学员赵均德的实践,更让产学研用融合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他在成都双流区打造的“牧歌溪客音乐田园火锅”“共享菜园”等农文旅项目,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还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成为“头雁”带动产业链增值收益留乡惠民的生动样本。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头雁”沙龙这一平台,搭建更多产学研用交流桥梁,助力科技精准破题农业痛点,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