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丰都:技术员李世成41年只为一颗红心柚,甜了四方,富了乡亲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9-30
字体:

秋分至,丰都县三元镇的2.7万亩红心柚园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清甜的柚香在山间弥漫。

“过去大伙只在房前屋后零散种几棵柚子树,管理没章法,结的果子小、皮厚,一年卖不了几个钱。”滩山坝社区居民熊光权指着自家连片的柚树感慨,如今家家户户种着几十、上百棵“单系无核红心柚”,一年收入上万元成了常态——这一切改变,都离不开当地柚产业的“领路人”李世成。

今年60多岁的李世成,是滩山坝社区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自1984年担任三元镇果品技术员起,他用41年时间扎根柚园,培育优质品种,带动村民扩种,建起加工厂延伸产业链。

如今,三元镇柚产业年产值达7000万元,种植户年人均收入1.2万元。曾经不起眼的小柚子,成了惠及一方的“致富果”。

5年攻坚
从“嫁接试错”到育出“金奖品种”

1984年,在外学习归来的李世成回到三元镇,并担任果品技术员。当时镇里已有红心柚零星种植,但管理粗放、分布较散,柚子个头小、皮厚、果核多果肉少,品质一般。

“可即便这样,家里有棵柚树,一年也能多百十来块收入,够贴补不少日常开支。”李世成说,那时一个柚子可以卖8角至1元钱,一棵树差不多能产100多个柚子,一年最少能有一百多元收入。

看见这隐藏的经济效益,李世成心里冒出个念头:要是能把红心柚品质提上去、规模扩起来,全镇的日子说不定能大不一样。

1986年,李世成开始在全镇寻找长势好的柚树,通过长期观察村民家的柚树抗疫性、果实大小是否均匀、化渣程度如何、果皮厚薄、果色是否一致等来筛选出更优质的品种。

为加快培育进度,他专门种了300棵繁育树用于嫁接。可柚子树生长周期长,“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开花、第三年才结果”,一个培育周期就要三年。首轮嫁接的二代柚树,果实依然“小而差”;三代、四代成熟后,品质仍未达预期。更难的是,培育没有专项经费,日常开支全靠自己承担,每天翻山越岭入户观察,常常天不亮出门,天黑才踏着山路回家。

李世成不是没想过打退堂鼓,但想到能让乡亲们多挣钱,他还是决定继续。李世成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试验了多少代柚树,直到1991年,一批“个头大、皮薄肉厚、无核清甜、果色均匀”的柚子终于挂枝。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这款单系无核红心柚连续3年获“四川省优果品”称号,1995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2001年获全国柚类金奖。如今40多年过去,这款品种仍是三元镇红心柚的“当家花旦”。

从1000亩到2.7万亩
手把手带村民闯“柚”路

优质品种育出来了,可村民们没看到成效,都不愿先尝试。李世成只能挨家挨户向村民推介,并请他们品尝新品柚子。

熊光权是最早“吃螃蟹”的村民之一。“以往种柚子树都是凭经验,缺少专业管理,效益不高。”熊光权说,正当他犯愁时,李世成主动找上门,把“课堂”搬到了柚树下。

春季是防虫关键期,李世成带着农药和工具,手把手教他配比、喷洒,防止虫害影响挂果。夏季需要对柚树科学疏果,李世成又蹲在树旁演示“留果标准”。

科学种植方法介入后,熊光权收获的第一批红心柚品质有了极大提高,卖了好几千块钱。

看见柚子新品种能赚钱,许多人纷纷加入种植队伍。三元镇红心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0亩,一步步扩大到如今的2.7万亩,年产值达7000万元。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40%,不少农户无力打理柚园。

李世成立即组建“社会服务队”,每个季节安排人义务帮老人打药、剪枝、疏果,还免费发放修枝剪、手锯,“不能让老人们守着柚树却没收入”。

建啤酒厂、谋技改
让“次果”变“增收果”

产业规模大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每年全镇红心柚产量能达到8000吨,其中30%属于品相不好的次果,几乎卖不出去。”李世成说,他到河南、山东等地考察后,决定建设红心柚精酿啤酒加工厂,完善红心柚产业链。

2022年底,红心柚精酿啤酒加工厂启动建设,三元镇9个村居还一起入股100万元,每年能得6万元固定分红。

“为了同步研制出啤酒配方,我联系了四川农业大学、苏州大学等学校,希望能与对方合作研制配方,但当时他们都还没开始研究柚子啤酒。”李世成说,他只能想办法自制配方。

李世成高薪聘请技术人员,从原料配比开始试错:第一次试酿的酒又苦又涩,咽不下去;第二次甜度超标,成了“糖水啤酒”;第三次酸度过高,还没出厂就爆了几瓶。就这样反复调试几个月,终于找到理想配方。

2023年3月,红心柚精酿啤酒加工厂开始试生产,优先吸纳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就业。“平时没事就来厂里上班,自家没卖完的也可以卖给厂里,一举两得。”三元镇梯子河村村民代孝英说,每天的工钱是1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很高兴在家门口能有这样的好工作。

如今两年过去,加工厂每年能消化300吨次果,可仍有大量次果被浪费。

李世成又动起了脑筋,“正与江南大学洽谈,将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设备升级,提升产能。”他说,预计明年公司将启动技改工作,达标后每年能消化3000吨红心柚,产值达1000万元,届时村民也能多一份收入。(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周传勇)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