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一后变化还是很大,不仅黑臭水体消失了,还为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8月6日,璧山区健龙镇寨子村一组,刚刚收获650多公斤稻谷的村民周须德难掩喜悦之情。在他的喜悦之中,既有丰收之喜,更多的则是因为家门口那片黑臭水体变身成为良田。
“最开始,这片水体是有一些发黑发臭,但是并不太严重。”璧山区健龙镇党委副书记刘小东告诉记者,寨子村一组的这片黑臭水体属坑塘型,2020年,镇上准备将黑臭面积1153平方米的坑塘打造成生态湿地,并种植了不少水生植物,想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但由于雨污分离不彻底,300多米场镇上的不少住户,不时朝雨水管网进水口倾倒生活污水,使部分污水混着雨水排进了湿地,长此以往,不仅水生植物腐败变质,淤泥沉积还让水体更黑更臭,情形更甚从前。
为了彻底治理这片黑臭水体,今年3月,健龙镇决定通过“清淤+截污+复耕”“三步走”,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再利用”。
“第一步就是清淤疏浚。”刘小东说,他们动用挖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在黑臭水体坑塘向下开挖近50厘米深,将腐败变质的水生植物、沉积已久的淤泥全部挖出,包括周边受影响的范围,前后开挖近300立方米。为了保证日后雨水能够顺利排泄而不至漫灌,他们在黑臭水体坑塘旁挖出了一条50余米长、约50厘米宽的生态沟,让雨水能够顺利排泄至下游璧南河支流当中。
第二步截污,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记者在健龙镇寨子村一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交汇处看到,距离黑臭水体几米开外,就是一座新建的截污井,井中还配备了一套手自一体截污阀。健龙镇生态环保岗工作人员吴崇尊向记者介绍了这套截污阀的妙用。
晴天,截污阀处于开启状态,使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相连通,如此一来,即便有少量生活污水流入雨水管网,也可直接通过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而不再流入坑塘之中;雨天,截污阀则处于关闭状态,使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切断开,这样一来,就可以让雨水经坑塘旁开挖的生态沟直接进入下游河道,不再进入污水管网对污水处理厂形成压力。“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从源头上消除了雨污混流水进入坑塘的可能。”吴崇尊说,他们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沿管网住户自觉不向雨水管网倾倒生活污水的习惯。
一边清污疏浚、一边截污断源,今年5月底,整个治理工程宣告结束。在此过程中,还适逢4月的水稻播种,村民周须德就在复耕还田的坑塘上种植起水稻,到7月底,这一亩多田地收获了650多公斤稻谷。
璧山区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科长江邦波介绍,他们摸排全区农村水体4000余个,识别出黑臭水体29条,水域面积52000平方米,覆盖全区15个镇街。通过“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有效方式,截至目前,已对27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治理,占比93.2%,完成治理的水体水质氨氮、溶解氧、透明度等监测数据全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