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生态振兴

拓出“稻蛙共生”种养新路 他实现一片田地三份收获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8-09
字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这番田园美景,正在石柱县临溪镇花厅村呈现,一块块稻田四周围起了白色的纱帐,成群结队的黑斑蛙在稻田间活蹦乱跳,蛙叫声此起彼伏,这便是新农人刘俊返乡创业经营的“稻蛙共生”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稻蛙共生”特色产业

48岁的刘俊是临溪镇人,他和妻子曾红群早些年都在温州鞋厂务工。2015年,为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念高中的孩子,夫妻二人决定返乡创业,结合家乡资源,经多方考察,最终选择养殖黑斑蛙。

“起初,我只承包了20亩田来专门养蛙。2016年才开始尝试稻蛙养殖,但因经验不足,并未大规模种养。”刘俊说,后来经过积累经验并赴多地学习取经,一直到2021年,他才鼓起勇气扩大规模至80亩,大力发展“稻蛙共生”特色产业,并注册成立重庆市俊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4月投放蛙苗,5月移栽水稻,8月就会呈现蛙肥稻黄的景象,不耽误农时,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一举两得。”刘俊介绍称,“稻蛙共生”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种养结合模式,能实现一季双收。黑斑蛙的排泄物可作为水稻肥料,而蛙吃昆虫,与水稻共养后,种出来的稻谷无化肥、无农药、纯生态,煮出来的米饭更是香甜可口。

经过3年多的发展,刘俊与多家经销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本不愁销路,“稻蛙共生”良好效果已经显现。他说,“目前,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品质,还提高了经济效益,每亩收获优质水稻400余公斤,蛙1200余公斤,产值达4.5万元以上。” 

帮助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鸣”的“稻+蛙”立体生态养殖,它们融洽结合、相互滋养,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1+1>2”的生态效益。

刘俊养殖基地的稻谷已注册“柒临坝稻蛙米”商标,于今年7月5日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并有了自己的特色包装。

随着“稻蛙共生”模式的日益成熟,稻蛙养殖基地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长期务工人员有3名,村民崔炳芳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这里务工,每个月3000元,加班的话还有加班费。我负责喂蛙、除草、管理水,还有20来天就收稻谷了……”崔炳芳说,自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家里。

探索培育“蛙+”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

如今,刘俊成功探索的“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提高了农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带动村民增收,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

“下一步,我想继续把规模扩大一点,争取带动更多村民增收,把稻蛙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刘俊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还打算以“稻田共生”为载体,探索培育更多“蛙+”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