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生态振兴

秀山:从“一股烟”到“一沓钱”的嬗变 海洋乡玉米秸秆成牛羊“口粮”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9-11
字体:

时下正值玉米采收期,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海洋乡一支村的青贮饲料加工厂内,一堆堆采收后的玉米秸秆堆放在加工棚区一侧。在机器轰鸣声中,工人将秸秆“投喂”进生产线,加料、套袋、封袋……经过加工后的玉米秸秆从出料口“吐出”,摇身一变成了牛羊“口粮”。

“这些秸秆以前没人要,如今在加工厂内一天能生产20吨青贮饲料,不仅在咱们村成了抢手货,还卖到了周边地区。”青贮饲料加工厂负责人徐礼华说,目前加工厂年产量稳定在2000吨,产值达到100万元。

“别看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以前如何处置却是个大难题。”徐礼华说,以前当地村民要么将秸秆拿来当柴火,要么就直接在田间焚烧。“一股烟”的处理方式虽然方便,却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下一茬农作物耕作。

海洋乡每年都要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还组织了工作人员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监管,但始终“治标不治本”。“思变方能脱困,为了使秸秆得到更好利用,我们开始挖掘秸秆的经济价值,让村民增收,从而彻底杜绝焚烧秸秆的行为。”该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10月,海洋乡根据农作物种植分布,选择在一支村成立了青贮饲料加工厂。该工厂依托“公司+村集体+农户+股东”的发展模式,采取统一标准种植、统一收购模式,对周边农户产生的秸秆进行加工、包装、销售。

“秸秆还能卖成钱?”一开始,一支村村民吴拥军对此半信半疑。吴拥军是当地玉米种植大户,每天玉米收获后,秸秆处理都让他犯难:喂牲畜存量太大、还田后又腐化不完全,到头来反而影响土壤质量。

加工厂建成后,吴拥军将地里50多吨玉米秸秆运到加工厂,按照每吨380元的收购价,最终获利2万元,“通过秸秆回收,相当于每亩地多收了600多元!”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吴拥军打消了疑虑,和工厂达成长期收购的合作计划。

秸秆收购后,如何变成“一沓钱”?徐礼华首先想到的是将秸秆加工后的青贮饲料卖给当地养殖企业。在当地养殖大户徐露仙的养殖场内,70余头肉牛成了青贮饲料的第一批“食客”,“以往,这70头肉牛养殖成本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自饲料加工厂建成后,‘门对门’运输的饲料,一吨成本就下降了400元,仅这一项每头牛出栏时就能带来上千元额外收入。”

在养殖大户带头“尝鲜”后,当地5户养殖大户也陆续选择从青贮饲料加工厂购买饲料。随着饲料需求量逐渐增大,一支村饲料加工厂用工规模也拓展到近100人。不少村民农闲时成了秸秆打捆工、秸秆运输工,每月能增加上千元务工收入。

“我们还在探索‘秸秆加工+牛羊养殖+粪污堆肥还田’生态循环模式,努力让小秸秆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大优势。”海洋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