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生态振兴

分级拦河引水 三层立交水渠——看巨丰堰如何滋养重庆秀山人民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1-12
字体:

编者按:

今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中国重庆秀山巨丰堰,与徽州堨坝-婺源石堨、新疆吐鲁番坎儿井、陕西汉阴凤堰梯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探行”栏目,为读者介绍这4个兼具美学色彩与人文智慧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广袤田野间,有一条古老而神秘的水渠——巨丰堰,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今已灌溉超过250年,为当地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巨丰堰不仅见证了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更以其独特的灌溉工程体系,对秀山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地群众的情谊。

“立交”水渠 智慧结晶

历史上,秀山一直以传统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但在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度,这一时期的区域治理相对封闭,碍于“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导致地广人稀,农业发展非常缓慢。然而,随着清朝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秀山的“平茶土司”被废除,秀山成为内地汉人迁入的理想区域,因此,大批汉人迁入开荒种地,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激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巨丰堰应运而生。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秀山当地居民集资修建了巨丰堰。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随着汉人的迁入和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秀山县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秀山县志》记载:“平茶地坝,月旗数里,沃壤连塍,以饶衍名一县。其巨丰永丰二堰,并万金之工也,平渠引溉,利润千顷,故附郭西北诸乡,膏腴偁最。”

由于人口激增,大量的土地开垦为农田,灌溉压力与日俱增。后来,巨丰堰仍然无法满足灌溉需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又主修了永丰堰,以此作为巨丰堰的补水工程。1958年,由于永丰堰引水量小,灌面不大,又增筑黄角堰为其补水。至此,巨丰堰便形成了一个拥有一级补水堰永丰堰、二级补水堰黄角堰的灌溉工程体系,这两条水渠在三拱桥处交汇,形成了渠—渠—河“三层立交”灌溉模式,实现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确保了最大灌溉效益。

巨丰堰的修建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智慧。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的时代,秀山人民凭借着勤劳和智慧,用双手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他们利用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巧妙地设计出水渠的走向和灌溉方式,使得巨丰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灌溉效益。

巨丰堰建成后,位于清溪场街道、乌杨街道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水源,灌溉面积达1.6万亩,有效保障了农田的灌溉需求。

记者了解到,200多年来,巨丰堰从修建后一直有人管护,经过不断修缮和完善,才得以保存至今。

今年62岁的刘龙清曾是巨丰堰的站长,退休不到2年,他见证了2022年重庆遭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许多地方都缺水严重,但巨丰堰灌溉区内的农田却依然绿意盎然,水稻产量甚至达到了650公斤/亩。

“1995年的时候,我到巨丰堰任站长一职,当时巨丰堰共有职工9人,每人负责一段堰渠。”刘龙清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堰渠全部是土堰,职工每年都要对堰渠进行“岁修”(一年一次),从9月份稻谷收割、麦田播种后,开始停水维修,主要是对堰渠漏水、污泥等进行修缮、清理,确保来年开春后灌区的正常供水。

刘龙清说,现在巨丰堰都是用水泥硬化了的,2000年初的时候,县上对巨丰堰进行了翻修,要求“三方不现泥”(即堰渠底层用水泥硬化,两侧用石头砌筑),翻修后的巨丰堰让沿线的农田用水更有保障。

“流传”百年 利润千顷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乌杨街道蚂蝗村,泥河(平江河支流)穿村而过,静静流淌。河岸,永丰堰干渠向泥河下游延伸;干渠上方6米处,巨丰堰干渠经三拱桥渡槽跨河,向平江河下游伸展。

一条河,两道渠,呈现出独特的三层立交形态。

对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村民来说,这条流淌了200多年的堰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在巨丰堰的灌溉下,农田得以丰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听老一辈代代相传,没有巨丰堰的时候遇上天旱,忙碌一年还解决不了温饱,庄稼则只能‘眼巴巴’地盼着雨天。”家住清溪场街道星寨村村民黄仲成说。

“没有巨丰堰,就没有这一片富饶的农田,1.6万亩的农田,全靠这条堰‘养活’。”黄仲成深有感触,今年68岁的他从记事开始,村里的农田都是用巨丰堰的水灌溉。

在他的记忆中,巨丰堰一直是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水渠,它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干旱还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农田都能够得到及时的灌溉和滋润。

巨丰堰不仅为农田提供了水源保障,更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幸福。在巨丰堰的灌溉下,农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丰收。在干旱季节里,村民们可以利用巨丰堰里的水灌溉菜园、养殖家禽家畜等。这些水资源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更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巨丰堰的灌溉下,村民们共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和成果。巨丰堰的建设和发展支撑了秀山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供应和人口的增加,并对“改土归流”后秀山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巨丰古堰自清乾隆修筑之后,历代均有修葺,工程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自清乾隆至今,较大规模的维修共有10次,这是巨丰古堰延续至今的保障。”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水利局规划计划科科长杨光耀介绍,巨丰堰是古代丘陵山区科学利用河流的典范,也是武陵山区“桃花源”式田园牧歌的生动写照。

申遗“面世” 再放异彩

“我们第一次见到巨丰堰,便被这座‘古代立交’所震撼。”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长谭徐明这样表达对巨丰堰的第一印象。

谭徐明和巨丰堰的第一次“见面”是2020年。那一年,她在一份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看到了秀山巨丰堰的名字,当即联系了重庆市水利局,第一时间和专家团队一起来到秀山实地考察。

这几年,经过国家、重庆市级水利专家先后7次到秀山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巨丰堰是目前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

为此,巨丰堰灌溉工程“面世”,走上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道路。前后历时4年,最终在2024年9月,巨丰堰迎来了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巨丰堰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肯定,更是对秀山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在水利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的认可。

巨丰堰作为重庆市首座世界级灌溉工程遗产,虽然始建于200多年前,但其保存完好、功能齐全的特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渠堰总长41.5公里的巨丰堰,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灌溉功能,为秀山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巨丰堰能够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多年来,秀山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巨丰堰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对巨丰堰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能够继续发挥灌溉功能。

村民们纷纷表示,巨丰堰“守护”了这片田地数百年,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他们将继续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巨丰堰的灌溉之水永远流淌下去。

在未来的日子里,巨丰堰将持续守护好这片万亩农田,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贡献“源头活水”。秀山也将继续加大对巨丰堰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巨丰堰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确保其能够继续发挥灌溉功能,造福秀山人民。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