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生态振兴

万州:沃野谱新章 山乡绘新卷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8-27
字体:

时值初秋,在万州的山乡田野,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滚,智慧大棚中果蔬飘香,生态养殖场内畜禽欢腾,农家小院里干净整洁……处处奔涌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全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守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统筹实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守底线——

守牢粮食安全线 织密防贫保障网

“每亩产量达到406公斤!”今年6月,由万州区多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对甘宁镇稻麦轮作示范基地的小麦进行了产量评估和质量分析,经过现场实测,亩产得到大幅提升。而早在去年9月,来自市农委的水稻专家对万州区走马镇杜家村试种的节水抗旱稻“旱优761”实地测产,数据显示亩产达到629公斤,实现了节水又丰收。这是万州区优化种植栽培,推动粮食稳产增收取得的成效,试种成功的品种正在进行逐步推广。

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万州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通过稳定播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实施科技赋能提升效益、强化灾害防治减少损失等举措,不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十四五”以来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7.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0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达50.3万吨;2025年上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3.9万亩,产量7.57万吨,守牢守好了粮食安全底线。

而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工作中,万州区连续5年在市级考核评估中荣获“两好一A”,连续4年获市政府督查激励。

万州区持续增强监测帮扶,织密四级监测网络,精准识别监测对象,加强风险消除。龙驹镇灯台村监测户张和数患有肝病,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两个孩子大女儿在读大学,小儿子还在读小学。

来自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对他很是关注,帮助他联系了医院肝病科主任为他治病。张和数住院期间,大家就将他的小儿子接到村委会,和他们同吃同住,辅导孩子做作业,目前张和数的病情已趋于稳定。

万州区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水平,扎实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推进基本医保应保尽保,将监测对象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落实农村危房改造1197户,自来水普及率91.53%。

不断深化协作帮扶,与山东济宁市协同打造芦花鸡、生态渔、中药材三条全产业链,在全市率先开通江河联运和航班直飞航线,挂牌“山东医院”“山东学校”,济宁、万州共同推荐的“机制共建型——东西部协作”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争取水利部定点帮扶资金实施“八大工程”项目28个。“万企兴万村”组织民营企业开展结对帮扶,实施农业项目257个。上海、天津、宁波等七省市投入资金,对口支援万州实施产业园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完善基础设施等项目,惠及脱贫人口近5万人。

兴产业——

延伸农业产业链 打好农业三峡牌

在重庆华橙兴果汁有限公司柑橘深加工车间,一条条榨汁、浓缩、灌装、精油提取等生产线有序排列,本地柑橘经过多道工序,加工成NFC果汁、浓缩汁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价值链。据介绍,这个柑橘深加工车间于今年2月正式投产,全年榨汁约1.6万吨,产值约4000万元。柑橘深加工产线二期建设完成后,工厂年加工鲜果能力将达6万吨,直接和间接带动300余户农户就业与增收。

重庆澳斯卡粮油有限公司以万州及周边地区的非转基因菜籽为原材料,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及设备,建成全自动化生产线,自主创新浓香菜籽油关键核心技术,产能达到600吨/天。项目二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7亿元,将带动重庆万州农业、物流、贸易等上下游产业链要素集聚发展。

万州区深度融入全市“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构建形成精品粮油、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山茶叶、道地药材、生态畜禽、珍优渔业等7个高效产业链,推进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升级。

主导产业培育有力,大面积推广柑橘提质改良、水肥一体化等增产技术,带动水果年产量达69.1万吨、全市第一。白羊镇入选2025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场68家,生猪年出栏量达110.2万头、全市第二。推广集约化育苗、设施化栽培等方式,蔬菜年产量达141.5万吨、全市第三。

加工链条提速发展,现有农产品产值超50万元的加工企业154家,累计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46.23亿元,增速23.85%、全市第三。成功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

品牌矩阵日益完善,培育市级农业品牌202个,有效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137个,“万县红桔”栽培系统获批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坚持打好“三峡牌”,连续七年牵头联动周边区县举办三峡柑橘产销对接活动,畅通国内国外销售渠道,到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销售量392万吨、销售额202亿元。

富农民——

培育现代新农人 筑巢引凤雁归来

今年,高梁镇桐槽村举办了一场分红大会,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近年来,桐槽村村支书牟方成带领村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盘活村里资源发展多种产业,利用互联网创办网上集市,打开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建起露营餐厅,兴办避暑山庄,一系列举措让桐槽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人才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万州区持续优化乡村人才队伍,深化实施“四进三回”行动,推进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引导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引进优化,到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03人、“三支一扶”人员183人,引入国家“三区”科技人才9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74名,选派区级科技特派员820名。

人才培育优化,到2025年上半年,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万名、乡村工程技术人才1450名、农业经营主体14436人。常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人以上,万州“田间学校”迭代升级“田间学院”实践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

就业创业环境优化,开展“筑梦大三峡 就在渝东北”校园招聘会、返乡农民工“春暖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实施新农创投项目,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为54家农业企业放款1.36亿元,激发创业活力,建成市区两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5家,入驻企业446家,回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2.3万人。

美乡村——

绿色发展优环境 和美乡村展新颜

龙沙镇牧邦生态猪养殖场通过全量化收集养殖粪污,再深度发酵成有机肥,实现了养殖污染的“零排放”,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些有机肥运用到玫瑰香橙等柑橘产业发展当中,使土壤有机质得到提升,果实大、着色好、果味浓,成为高品质绿色有机果品。

万州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迭代升级。以滨江红桔、城郊茶摊、农业科普、高山避暑4个片区为重点,跨镇跨村连片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整合农业生态资源,打造形成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见山茶摊等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建成大周镇等市级巴渝和美乡村重点镇、村14个,甘宁镇楠桥村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龙驹镇梧桐村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6个,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35%。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扎实推进,新(改)建农村户厕12151户、镇乡污水管网428公里、污水处理厂22座,完成46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场各1座,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亭)5900余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覆盖率分别达88%、80%、85%。

农业绿色发展推进有力,在全市率先构建“生猪养殖—有机肥生产—柑橘种植”的种养循环大格局,获批国家绿色种养循环试点,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5%。建成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20万亩、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0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2.8%、42.2%。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管控,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4%。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山乡的不断嬗变正是万州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展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加速变成现实,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正在激情奏响。(万州时报 记者 夏荣伟 )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