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几粒籽,秋收满园瓜。”秋日的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金黄的稻浪与翠绿的瓜田交织,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贾嗣镇民福村,由镇人大积极推动引进企业发展的冬瓜南瓜地里,冬瓜正进入全面收获期。一排排的瓜藤架子铺满了一个个山头,架子上挂着枕头大小的冬瓜,长势喜人。数十名村民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乘着凉快下地开始采摘冬瓜,瓜田旁停着一辆辆大卡车,随时等候收购成熟冬瓜运往各地市场,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
“今年贾嗣镇发展冬瓜南瓜种植1500余亩,结合应季蔬菜种植等,预计年产量达1万余吨,产值近1000万元。”贾嗣镇党委书记周治游说,冬瓜南瓜产业是贾嗣全镇一盘棋打造的新种植项目,分布在全镇6村,已经初具规模,接下来贾嗣镇将继续推动发展这项富民产业,力争建成全江津最大的冬瓜南瓜供应基地。
产业强起来,乡村才能富起来。冬瓜南瓜种植只是贾嗣镇立足本地特色和优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津区贾嗣镇坚持“两优三镇一节点”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把贾嗣建成“江津东部重要节点”的目标,擦亮“一棵桑葚树”“一朵皇菊花”“一条生态鱼”三张产业名片,走好具有贾嗣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奋力在美丽的綦河沿岸“种”出好“丰”景。
栽好一棵树 延伸产业链条
蚕桑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如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作为多用途的经济作物,桑树的全产业链价值正被不断挖掘和拓展,尤其是果桑产业的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贾嗣镇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种植桑葚,曾是江津著名的‘万担茧蚕桑基地’。近年来,贾嗣镇围绕‘桑渔之地’的定位,将桑葚产业确定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扶持和聚力打造。”贾嗣镇党委书记周治游介绍说,当地采取“桑葚+农产品加工”“桑葚+旅游观光”等发展模式,实现桑葚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将贾嗣打造成为江津富硒果桑生产大镇。
“每年四五月份紫红的桑葚缀满枝头之时,我们还会举办‘桑葚采摘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五福村蚕桑基地负责人廖云凤说。
据介绍,目前贾嗣镇五福村、玉皇村共栽植了1200余亩果桑,品种包括台湾四季长果桑、大果桑、白珍珠、黑珍珠、白长果桑等13个品种,桑葚平均亩产1500斤,亩产最高可达6000斤。
除此之外,贾嗣围绕桑葚打造精深加工产业,延长桑葚产业价值链。
桑葚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花青素、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硒、矿物质等成分,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据《本草纲目》记载,桑葚性味甘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等功效。因此,桑果自古以来就成为传统食疗的一种重要食材。
贾嗣镇还联合相关企业,研发推出了桑葚膏、桑葚酒等特色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贾嗣镇还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实施了富硒产业基地果桑种植加工项目,引进自动循环热风烘干生产线和冷藏库,解决了农产品储存难问题,提高桑葚产品的“含金量”。
桑葚相关精深加工产业链既提升了桑葚果业的价值,又带动周边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年均带来旅游综合收入超300万元。
培育一朵花 打造富民引擎
处暑时节,暑热渐消,秋风微凉。当前正值金丝皇菊管护的重要时期,贾嗣镇五福村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有序开展除草、追肥等标准化管护作业,一垄垄绿油油的金丝皇菊苗生机盎然。
“我们的菊花从不打农药并且施用有机肥,有着独特的种植方法。”五福村菊花基地管理人员漆燕君说,五福村菊花基地的金丝皇菊采用原生态的种植方法,所生产的菊花个头大、品质好、药效足,因此很受消费者欢迎。
“以前这些土地主要是撂荒地,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五福村党委副书记余吉利介绍说,后来经过摸索发现,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合种植菊花,于是便引进重庆花之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种植金丝皇菊。第一年试种了近100亩金丝皇菊,当年就实现毛利润20多万元,这让当地坚定了发展菊花种植产业的方向。
贾嗣镇按照“共建共赢、互帮互助、共同提升”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利益联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菊花种植,打造强村富民的“新引擎”。
通过村集体牵线,种植基地流转闲置土地300余亩,扩大了种植规模,农户也因此每年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除此之外,因菊花种植管理周期长,从春季整地、定苗到夏季田间管理,再到秋冬季采摘鲜菊,都需要大量季节工和临时工,能有效带动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做大菊花产业蛋糕。
贾嗣镇积极向上争取衔接资金共计60余万元,帮助基地建设包装研发基地和成品展示厅等设施,并建设菊花冷藏保鲜室,升级改造菊花加工厂,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贾嗣镇农业产业结构。
最初,菊花基地只能产出菊花茶一种产品,市场比较单一;通过不断加大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菊花基地开发出了使用本地菊花、柑橘、花椒酿成的菊花酒等衍生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
同时,当地还积极拓展产品的线上宣传和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菊花系列产品的销售渠道。
“今年基地菊花及各类衍生产品预计产量近20吨,收益约100万元。”漆燕君说,目前菊花基地已经基本建成为集观赏、采摘及菊花深加工产品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菊花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养出一条鱼 游出生态新路
贾嗣镇红专村有一条綦河支流——箭溪流过,这里山林茂密,山水交映,自然条件优越。
在红专村崩溪嘴社的深山之间、箭溪之畔一处相对宽敞的河坝,11个巨大的圆桶循环鱼池,一个挨着一个铺开,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新富威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态鱼养殖基地。
不过当第1眼TV-华龙网记者走进基地发现,大部分养殖鱼池里的水呈现出红褐色,与记者对于生态鱼养殖基地的印象大相径庭。
“我们这里的鱼依靠箭溪水自然循环进行养殖,由于这段时间本地和箭溪上游连续下了几场暴雨,溪水混有大量泥沙,所以我们鱼池里的水自然也跟着显得比较浑浊。不过我们加强了水质检测,发现现在溪水除了泥沙含量高,没有其他污染。”养殖基地负责人何进说,箭溪水质优良,一年四季除了雨季暴雨溪水有时会浑浊,大部分时间里,溪水都是清澈见底的,等过两天泥沙沉积下去之后,溪水和养鱼池颜色自然就会恢复正常。
据介绍,遵循自然、依靠自然,这正是贾嗣镇发展生态养殖渔业的一个理念。
“这里养鱼,有‘三不加’原则——不投饲料、不施肥料、不用鱼药,仅靠微生物自然代谢。而且,由于圆桶循环鱼池水随时在流动,鱼儿会随着水流游动‘健身’,进行‘瘦身运动’。”何进说,养殖基地通过将常规养殖、体态盈肥的成鱼,转移到仿生态的水环境中,通过停喂人工饲料,让其觅食天然饵料逐渐瘦身,并利用流水让其逆游锻炼健身,养出的优质的生态鱼,鱼肉质紧实爽滑、无泥腥味,很受市场欢迎。基地年产生态鱼40余吨,有望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80万元。
据统计,贾嗣镇现有池塘养殖面积3650亩,其中生态鱼养殖面积超2000亩,年产约1700吨,年收入约2900万元。
贾嗣镇党委书记周治游说:“贾嗣镇将继续秉承‘桑渔之地’的发展定位,打造集育苗、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綦河水奔流不息,贾嗣镇现代农业的故事,也如这河水一般,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幅在希望田野上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正吸引着更多目光,也昭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燊 夏国燕)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