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生态振兴

梁平:“点草成金” 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9-29
字体:

履带自走式秸秆打捆机在稻田里轰鸣,一个个“草墩子”被整齐码放上车,这些曾经的“废物”正踏上变废为宝之旅。

金秋时节,梁平区的田间地头,水稻收割已近尾声,以往这个时候,农民为图省事,常常把秸秆一烧了之,田间地头浓烟四起。

如今,这种景象正在消失。数据显示,今年梁平区秸秆产生量预计约33万吨,可收集量约28万吨,综合利用率将突破93%。

科技赋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网络

梁平区秸秆治理的成功,技术革新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双桂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无人机巡查画面实时传回大屏幕。发现火点后,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喊话制止,并同步向网格员发送处置指令。

“以前靠人工巡查,辖区面积大、地块分散,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容易出现监管盲区。”双桂街道盐河村综合服务专干余姣感慨道。

今年8月,双桂街道启用无人机巡查系统,形成了“实时监测——快速响应——现场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这一系统由重庆纵横大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通过整合低空感知数据,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无人机巡查系统的引入,使秸秆焚烧处置时间平均缩短至30分钟以内,效率显著提升。

在星桥镇,装配有GPS定位系统和前后摄像头的秸秆切割回收机大显身手。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提高了作业精度,还增强了安全性。

产业化路径,让秸秆从“包袱”变“财富”

梁平区跳出单一的“禁烧”思维,坚持疏堵结合,重点在秸秆的产业化利用上做文章。

屏锦镇桂湾村的稻田里,机手蒋海军驾驶履带自走式秸秆打捆机紧张作业。“从8月初开始,我在屏锦、云龙等地开展秸秆回收工作,目前已经回收了60吨秸秆,今年我们团队大概会回收600吨。”蒋海军介绍。

回收队采用科学方法,保留5厘米的底桩还田,既防止雨水冲刷,又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回收的秸秆经过粉碎、混合菌种、发酵、腐熟等工序,变身为优质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以前秸秆处理是难题,烧了污染环境,堆着招病虫害。现在回收队上门打捆,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麻烦,来年土地翻耕也轻松省心多了!”水稻种植户李健对此赞不绝口。

梁平区围绕秸秆“资源化、产业化”目标,多举措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落地见效。该区全力推进2024年农作物秸秆收储运加工体系项目,内容涵盖收储运设施设备引进、加工厂房建设等,为秸秆收储运加工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长效机制,政策引领与市场驱动双轮并举

梁平区秸秆综合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和全民参与构建的长效机制。

在回收覆盖方面,梁平区同步投入资金,开展秸秆、枯枝落叶回收工作,扩大回收覆盖范围,提高秸秆收集率,并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实用技术,引导农户、种植户主动参与秸秆综合利用,持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七星镇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观音镇的养牛场合作,开创了跨省联动秸秆回收模式。养牛场老板贺安勇表示:“秸秆可是养牛的好饲料,能降低养殖成本!”他已从七星镇收购秸秆约100吨,为当地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超3万元。

紫照镇青锋社区则盘活废弃蚕桑厂房,将其改造成标准化秸秆仓库,采取“定价收购、即收即付”模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

梁平区还常态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田间实操”的形式,向农户系统讲解秸秆还田、粉碎加工等实用技术,引导群众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深入推进,梁平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稳定在93%以上。曾经让人头疼的秸秆,如今正变为滋养土地的有机肥、牲畜的饲料。

“秸秆综合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更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梁平区相关负责人称,正计划进一步扩大无人机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范围,构建更加灵敏、高效、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