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文化振兴

黔江:西兰卡普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7-17
字体:
入夏以来,黔江区小南海镇土家十三寨,吊脚楼非遗工坊里,不时传来规律的机杼声。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鲁艾华和村民一道,利用农闲时节,正抓紧生产一批西兰卡普挂件订单,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西兰卡普产品远销国内外,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土家十三寨村民郭春梅说,自从西兰卡普工坊开起来后,他们一直都在这里织西兰卡普,订单多的时候,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如果订单少的时候,也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

村民李迎莲说,学会(织)西兰卡普过后,通过这个手艺,在家门口就能凭这个手艺挣到钱。

鲁艾华介绍,随着西兰卡普工坊订单逐渐增加,土家山寨学习西兰卡普的村民才逐渐多起来。但在3年前,西兰卡普在当地还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鲁艾华介绍,十三寨是少数民族聚集点,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手工艺。原来整个寨子有500多人,但是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在家里的越来越少,学(织西兰卡普)的人也少,最多只有两三个人。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独特的织锦工艺,以其丰富的图案、精湛的技艺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被誉为“土家之花”。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许多年轻人对这门技艺缺乏兴趣,老一辈传承人也渐渐老去,这门古老的技艺的传承曾面临困境。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加大了对西兰卡普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还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鲁艾华介绍,西兰卡普传承了技艺,也拓展了增收渠道。如今,学习西兰卡普的村民达到了30余人,吸收了10余人长期在工坊务工,每年销售西兰卡普挂件、小饰品还有服装等,达到了50余万元。

小南海镇副镇长戴雨芹介绍,依托景区,该镇把非遗传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先后建成了西兰卡普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载体,形成了从传承制作到生产销售的链条,让西兰卡普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活力。(白伟、杨磊、张瑜洋)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