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涪陵区青羊镇猕猴桃采摘已经进入尾声,在青羊村500亩猕猴桃基地内,基地负责人赵朝林和果农一道将最后一批采摘的猕猴桃装车。
“哒哒哒……”伴随着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沿着山坡迎面驶来了一列小型“轻轨”,满载着刚采摘好的猕猴桃。这车猕猴桃的“终点站”是轨道尽头的选拣加工间,“轻轨”一进站,工人们随即将猕猴桃卸下后放入分拣器,开始二次分拣筛选和打包。
“再过几个小时,这批猕猴桃就能送到涪陵城区消费者手中了。”赵朝林说,猕猴桃生态园种植猕猴桃500亩,预计今年产果量为15万斤,销售收入有望达150万元。
算完经济账,赵朝林随手拿起一个刚加工完的猕猴桃检查。“猕猴桃并不是简单的采和卖,果园四周的喷淋设施、运送猕猴桃的‘轻轨’、智能加工采摘车间,都有满满的‘科技含量’。”赵朝林说,他和妻子为了打造这处“科技果园”,花费了15年时间。
赵朝林是土生土长的青羊镇青羊村人,在返乡创业前,他和妻子在涪陵城区从事运输行业。
2009年时,夫妻二人觉得在城市没有归属感,加上当时苗木产业前景不错,便带着积蓄返乡流转了一片坡地,计划依靠楠竹种植打造苗木产业。
然而天不遂人意,几年下来,夫妻俩的苗木产业由于市场波动影响,始终未见起色,几次更换品种,最后却因为病虫害损失大半,亏了不少钱。
“投出去的积蓄像‘泼出去的水’,总不能白白浪费。”赵朝林觉得“死守”苗木产业不是办法,他和妻子在贵州考察后,选定了贵州猕猴桃品种,在原苗木基地上“另起炉灶”试种了300亩猕猴桃。
改种猕猴桃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于猕猴桃幼苗需要2至3年才能进入挂果期,夫妻二人又是头一次种植,技术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等短板逐渐显现。300亩果园内的猕猴桃树苗不仅长势缓慢,而且一到夏季就成片死去,两年下来都没有挂果的迹象。
夫妻二人慌了。赵朝林意识到,单凭俩人“闭门造车”果园恐怕要“全军覆没”。心急如焚的他当即请来了当地猕猴桃种植专家,经检查得知问题出在外地猕猴桃品种“水土不服”上。次年,夫妻二人为果园的猕猴桃树苗嫁接了当年即可挂果的新苗,又请来更多村民精心管护果园。
品种改良后,猕猴桃当年就顺利挂果。
“等销售完一算账,光是人工管护就花了不少钱。猕猴桃既怕涝又怕干,基地又位于梯形坡地,人工管护不均匀,导致部分猕猴桃‘饱一顿饿一顿’,最终产量并不高,因此不但没有盈利,还亏了不少钱。”赵朝林说。
但夫妻俩不愿轻易放弃。次年,他们给果园引入了喷灌系统、轨道运输系统,以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边坡地段猕猴桃的产量。
“轨道车可以拖500斤,比原来轻松多了。”赵朝林说,园区共建轨道总长3.8公里,有轨道12条,分布在整个猕猴桃生态园内,每年能节省人工成本2万元。
引入这两种设施后,夫妻俩的猕猴桃果园首次实现盈利。
尝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甜头,夫妻俩又为果园引入了猕猴桃智能分拣、打包系统,并根据多年种植经验,先后申请了9项猕猴桃加工技术专利。2023年12月,夫妻俩创立的奋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荣获2023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荣誉称号。
如今,夫妻俩还通过生态农场的创建、绿色食品认证,将猕猴桃单价提升了20%左右,难以销售的小果、次果则通过精深加工技术,与当地酒厂合作酿造成果酒,实现了对一颗猕猴桃的“吃干榨尽”。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增加果园科技含量,利用生态农场独特的产业优势,让更多周边村集体组织、合作农户共享发展成果。”赵朝林说。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