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文化振兴

勇于上“新”才能走向振兴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0-31
字体:

乡村振兴,常说常新。它说大很大,大到牵动中央、贯通省市区县,它说小也小,小到一村一户、关乎医食住教。近期,本报推出“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系列报道,将近年来重庆农业农村的大变化融入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小故事,从10个方面向读者们一一呈现。

上“新”,与守旧相对应。它是一类做法,体现在不拘泥当下、不陷入套路、不纠结过去,大胆闯大胆试;它是一种思路,体现在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模式,让传统的乡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上“新”就在身边,上“新”有趣有料:水稻在上“新”中升级为“渝香优8133”,它口感好、香味足,深受消费者喜爱;茶园在上“新”中用上了无人机,做农活的质量和效率比“老把式”更高;菜农在上“新”中拥抱了农文旅融合,用新鲜美味的“蔬菜宴”吸引食客开车百公里前来……乡村上“新”,富了农民、强了农村,结出了累累硕果,让人再次形成一个共识:勇于上“新”才能走向振兴。

上“新”,要选好路径。面对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点,畏难的人看到的是困难,坚定的人看到的则是办法。农特产品直播带货、以科技赋能农产品升级、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系列报道中丰富多彩的上“新”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生动诠释着上“新”的内涵与办法。报道中的长寿区南中村,从过去的包产到户到如今成立合作社,不变的是土地,改变的是运营方式。变与不变的桥梁,就在于用新思维盘活土地等资源,用新路径催生更多新效益。

上“新”,要突出特色。没有特色寻找特色,有了特色用好特色。重庆市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各异、村镇星罗棋布,用好用足特色优势,这是上“新”的关键。有的乡村风景优美,适合做特色文旅;有的农产品品质高,适合做特产深加工……看好手里的特色牌、理清思路再出牌,应当成为谋划上“新”、追逐上“新”的基本做法。在此过程中,如果能让乡村振兴的步伐与重庆的智能制造、交通物流、数字经济等优势同频共振,就能实现优势叠加、效率加倍。

上“新”,要用好新人。系列报道中,总有一些身影让人过目不忘:年轻的无人机操作手、热情的“村BA”召集人、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人才,作用突出,也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让乡村在上“新”中从“静水”变成“活水”,需要熟悉乡村、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人才作支撑。外来人才怎样用、本土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如何落地,等等方面,都要下足绣花功夫。只有守住人才,才能守住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实现乡村的常上常新。

乡村振兴,在上“新”中变得清晰具体、可知可感。期待这样的上“新”再多些,期待这样的思路再新些,期待这样的“多”与“新”,让巴渝大地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巴渝和美乡村成为新重庆建设的美丽注脚。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