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城区有荔枝街道、荔枝园社区,地名沿用多年;荔枝园原址上建起文化公园,让历史记忆成为现代景观
●涪陵5个乡镇、35个村规模化种植万亩荔枝树,荔枝年产值突破9000万元
当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主角还在忧愁如何将荔枝鲜果运送至长安时,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荔枝林里,一颗颗果实压弯了枝头,成为老百姓增收账本上的甜蜜数字。
涪陵城区有荔枝街道、荔枝园社区,地名沿用多年;荔枝园原址上建起文化公园,让历史记忆成为现代景观;5个乡镇、35个村规模化种植万亩荔枝树,惠及1.8万农户……深挖荔枝文化,发展荔枝产业,涪陵正围绕一颗小小的荔枝大做文章,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夔州路·涪州》中记载,“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写道:“自眉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
为活化文化根脉,2023年,涪陵在原荔枝园附近建成“荔圃春风”文化园,一座牌坊和“种荔枝、采荔枝、运荔枝、品荔枝”四组雕塑,再现唐代涪州的历史盛景。
2024年,涪陵又在文化园旁边建成“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收藏荔枝道古籍、文物、地图等珍贵史料150余件,配套开发全景沙盘、数字展屏等科技展陈设施,年接待读者超100万人次。
涪陵还充分利用影视IP力量展现荔枝文化魅力。2024年5月,原创微短剧《涪陵的荔枝》上线播出,通过爱情故事引出“荔枝古道”历史内核,实景展现涪陵历史人文、城市发展与自然风光,获得了很大的关注。
在深挖荔枝文化的同时,涪陵因地制宜发展荔枝产业,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涪陵5个乡镇、35个村规模化种植万亩荔枝树,荔枝年产值突破9000万元。
早在1999年,睦和村就已经开始规模化种植荔枝,是涪陵区较早种植荔枝的村镇。全村目前种有荔枝400余亩,年产荔枝8—10万斤,价格在15—30元之间,每到采摘季,入园采摘的市民游客无数。
为进一步提升涪陵荔枝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涪陵依托长江师范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力量,成立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收集保存重庆地区荔枝种质资源182份,筛选出4份特色种质资源,引进培育妃子笑、仙进奉等25个优质品种,创制荔枝杂交后代300多个,筛选出荔枝新优系2个,构建起涵盖传统品种保护与现代品种创新的多维种质库。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涪陵荔枝,正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以荔枝文化为切入点,融入旅游、采摘,昔日的“妃子笑”正化作“百姓甜”。
“中国(西南大学)-意大利(特拉莫大学)植物资源创新利用合作中心”启动
重庆茶叶+意大利咖啡 联手研究“新口味”
六月十一日,成都市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科技减贫的目标与实践论坛上,“中国(西南大学)-意大利(特拉莫大学)植物资源创新利用合作中心”启动。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6月11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主题活动——科技减贫的目标与实践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现场,“中国(西南大学)-意大利(特拉莫大学)植物资源创新利用合作中心”正式启动。
据介绍,此次启动的“中国(西南大学)-意大利(特拉莫大学)植物资源创新利用合作中心”,将依托西南大学在茶叶优质种质及加工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结合意大利特拉莫大学在咖啡等特色植物资源加工利用方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推动植物资源全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
具体而言,双方将聚焦特色植物资源,尤其是茶和咖啡的种质创制、栽培技术与管理、加工技术及管理体系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人员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共同探索植物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为全球农业与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规划,中心将分三阶段建设,合作期间,双方将设立双总部(重庆/特拉莫)实验室,启动4—8项核心技术攻关,如茶和咖啡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云南咖啡加工技术升级与新产品开发、茶叶健康功效成分挖掘与活性物质递送等,推动教师和学生双向流动,开展专利转化和企业孵化等,力争在国家级实验室上实现突破。
据悉,在此之前,西南大学已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比如,该校生物表界面材料团队联合巴西坎皮纳斯大学、印度国立卡纳塔克邦技术学院等机构共建的“金砖国家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在牙种植体耐药菌感染问题技术攻关方面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该校与匈牙利相关高校在食品科学领域积极搭建联合科研平台,推出的“传统青稞酒工业化生产”等成果已在中匈两国12家企业应用,年产值超1.2亿元。该校植物保护学院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希腊雅典农业大学等欧洲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获批建立中比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联合实验室等项目,开发的在线农药设计平台为全球3000余个RNA生物农药研发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累计访问量超20万次。
“此次中国(西南大学)-意大利(特拉莫大学)植物资源创新利用合作中心的建立,将为我们搭建中欧农业科技合作新桥梁,推动学校为科技减贫凝聚更多全球智慧、贡献更多中国方案。”西南大学校长王进军说。(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双双)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