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产业振兴

秀山:“90后”让土家吊脚楼焕发新生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5-31
字体:

孙勇的舞台越来越大了:

4月,他到西安参加了住建部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管理工作推进会;

5月,赴贵阳参加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

10月,还将作为重庆传统工匠的代表,出征首届全国住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作为一名来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凯街道贵贤村的“90后”土家吊脚楼建筑工匠,学历不高、从业不到10年的孙勇,为何能频繁亮相全国舞台?

“最年轻的传承人”之一

一切都要从20年前说起。

今年34岁的孙勇,在14岁时就草草结束了学业,跟着18岁的表兄彭作海外出务工。

他的第一站是杭州萧山,在餐馆里当服务生,月薪300元;半年后去了温州瑞安的一家机械厂。此后又去了江苏无锡、苏州和浙江嘉兴,在工地做建筑工人,居无定所。

2009年,在外没挣到几个钱的孙勇回到家乡秀山,又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结识了让自己与木头结缘的第一个领路人——在秀山做土家吊脚楼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吴政权。

“我当时就给他打下手,逐渐对这个技艺和行业产生了兴趣。”孙勇说,“看着已经破旧的土家吊脚楼,在工匠手里一点一点焕发新生,感觉很神奇。”

同时,孙勇了解到,传统建筑修复与保护有较大的产业市场空间,但后继乏人。

早年在沿海从业的经历,培养了孙勇的商业头脑,他决定在干中学、学中干,边接工程边向老师傅学习手艺,“我不是2009年就回来了嘛,这几年做的都是建筑相关行业,积攒了一些资源。”

2015年以来,孙勇接下了几个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范围从秀山县到贵州松桃、仁怀等地。在这个过程中,孙勇在经济效益上有亏有盈,在技术上却是大获丰收。

一次在秀山隘口镇的项目施工时,他遇见了一位名叫杨再信的老掌墨师,孙勇扎扎实实地向他请教、学习了3个月,彻底搞清楚了如何起高、打孔、开槽。“每一个项目,我都向不同的师傅请教,收获很大。”他告诉记者。

经过近10年的摸索、锤炼,孙勇对土家吊脚楼的各个技术环节都有了一定掌握。去年12月,在这个传统建筑工匠青黄不接之时,“90后”的他成为了武陵山区最年轻的土家吊脚楼建筑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被行业主管部门看好,得以频繁亮相全国舞台。

为“凝固的艺术”寻找新鲜血液

在行业里扎根越久,孙勇越感到年轻人的可贵。“很多师傅都是55岁甚至60岁以上。”他说,“上了年纪的师傅,有时候在手眼配合上要慢一拍。”

正因如此,孙勇常四处打听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自己的团队,可发出去的消息几乎都石沉大海。

一个年轻人到现场看后告诉他:“工作环境不好,施工现场木屑满天飞,很多待改造的老房子环境都很糟糕,一天下来连鼻孔都是黑的。”

还有人嫌学艺时间长、工资低。“确实有这个问题。这个行业主要靠‘师带徒’,一门技艺通常需要‘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这期间收入很低。”孙勇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另想他法。孙勇想出了一个“带工学”的机制,就是让年轻人给团队里的老师傅当学徒,每个月工资保底3000元,两三年后出师,收入随之增长。

这个办法有一些“冒险”,毕竟年轻人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学费的。代价就是他们单独做的部件经常需要返工或者全部重做,增加了物料和时间成本。

孙勇仍然坚持这么做。他说,自己团队里有七八十号人,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再过几年,谁能接班呢?”

“带工学”的机制推出后,效果立竿见影:32岁的秀山隘口镇人李书阳回来了,过去跑货车的他,离开了驾驶室和方向盘,学起了切割机和磨光机;25岁的秀山贵贤村村民龙永杰回来了,他过去在一家公司搞测量,如今在工地上做传统民居改造,过去的工作经验现在也能用上;“80后”的贵州人杨军也来了,他说:“古代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我想在这里学一门手艺。”

如今孙勇的团队里,“80后”“90后”已有10人,成为了土家吊脚楼建筑传统制作技艺的有生力量。

“想让土家吊脚楼走进千家万户”

5月25日,秀山平凯街道,一个充满木屑香味的木工坊里,几台木工机轮番开动,木屑漫天飞舞,孙勇正在加紧赶制一批订单。陈列架上,精美的木雕和微缩模型引人注目,尤其是土家吊脚楼模型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模型,我刚带到贵阳去参加了展演,反响不错。”他有些自豪地对记者表示。

这几年,孙勇做的土家吊脚楼项目涉及了渝、湘、黔三省市。项目虽然越接越多,但孙勇并不满足。“目前土家吊脚楼的修建还是通过‘私人定制’,每家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他告诉记者,这样虽然能保证建筑的多面性和个性色彩,但无法撑起一个产业。

孙勇注意到,随着家装家居行业的更新迭代,市民对土家吊脚楼的相关部件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门窗、柱头、六角亭或八角亭等,在网上都深受欢迎。“能否抓住这样的机会,开发相应的模具进行批量生产?”他思忖。

说干就干,孙勇已为此进行了相关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招聘设计师和安装师傅,设计出一批美观大方、安装方便的产品,以及为客户提供上门安装服务;其次是扩大工厂规模,孙勇目前正在申请建设武陵山区乡村工匠产业园,集中武陵山区渝黔湘鄂四省七十一县的优质工匠资源,共同将产品研发和产业开发做大做强;三是建设相应的加工展示和培训中心,开发培训等新业态。

“我想让土家吊脚楼走进千家万户。”他的身后,一座座吊脚楼的屋檐伸向天空,像鸟儿张开的羽翼,也像千百年来,在山水间耕作、生活的土家人,对未来的展望。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